[发明专利]一种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9418.9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10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中云;刘宝增;赵海洋;胡文革;杨利萍;王世洁;任波;王建海;何龙;焦保雷;冯一波;杨映达;魏芳;李亮;李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吴泳历;丁晨君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缝洞型 油藏 氮气 设计 方法 | ||
1.一种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测注气压力以及根据所述注气压力选择注气设备;
所述预测注气压力包括测定地层静压P地层静压,测量井底温度T和计算注气压力P注气压力和气柱压力P气柱压力;
所述测定地层静压是指在油井关井后,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时,测量油层中部的压力P地层静压;
采用式(1)得到预测注气压力以使最大注气压力预测值比现场实际注气压力大:
其中,P启动压力为注气设备出口至井口之间管线消耗的压力,取经验值0.5~2MPa;P注气压差为注气井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的差值,取经验值0.7~1.5MPa;P摩阻是指氮气在管柱中流动的摩阻,取经验值1.4~5.6MPa;ρ井口气体密度是在井口压力、温度条件下的井口气体密度值,取经验值0.33g/cm3;P气柱压力为氮气静气柱压力;h为垂直油管高度;g是重力常数;
ρ井底气体密度为所述地层静压、地层温度条件下密度值,通过公式ρ井底气体密度=P地层静压M/zRT计算而得,M为氮气的摩尔质量,z为井底温度T和地层静压P地层静压下的氮气的压缩因子,R为常数8.314J·mol-1·K-1,T为井底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确定最优注气速度,是指对先导实验油井采用不同注氮气速度下测定其生产指标,具有最高累增油量和换油率的注氮气速度为最优注气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确定注气方式:当所述预测注气压力小于注气增压机80%的额定压力时,采用纯注气方式;否则采用气水混注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纯注气方式下要求氮气纯度≥97%;所述气水混注方式下要求氮气纯度≥99.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选择制氮方式:在所述纯注气方式下,制氮方式选择膜制氮;在所述气水混注方式下,选择组合式变压吸附制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注气井口设计:如果是纯注气方式,则选择70MPa采气井口或70MPa注气-采油一体化井口;如果是气水混注井,则选用105MPa修复采油井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注气压力低于40MPa。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气井口设计包括,采用注气采油一体化管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稀油井采用稀油井注气采油一体化管柱,配套杆式泵,固定式抽油杆悬挂器;对稠油井采用稠油井注气采油一体化管柱,配套抽稠泵,固定式抽油杆悬挂器和配套单流阀或循环滑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焖井方式,指用油田水替换完油管内的氮气,再注满一个井筒容积的稀油后焖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941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适应控制筛管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储层动用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