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具有双截面结构的碰撞吸能盒的组合式前保险杠梁和前端模块的单元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6281.X | 申请日: | 201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1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大;金徒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34;B60R1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碰撞吸能盒 前端模块 保险杠 后梁 组合式前保险杠 冲击能量吸收 安装空间 底盘部件 截面结构 一体地 模制 支架 一体地形成 冲击能量 封闭空间 开放空间 空间形成 支架形成 传递 配置 申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包括具有双截面结构的碰撞吸能盒的组合式前保险杠梁和前端模块的单元,其设置有下述配置,其中冲击能量吸收空间形成为封闭空间,底盘部件安装空间形成为开放空间。所述冲击能量吸收空间和所述底盘部件安装空间形成为一体地形成的结构。该结构分成保险杠后梁、碰撞吸能盒以及前端模块支架;冲击能量传递至所述保险杠后梁;所述碰撞吸能盒与保险杠后梁一体地模制,以在保险杠后梁的两侧处分别形成冲击能量吸收空间;所述前端模块支架与碰撞吸能盒一体地模制,以在碰撞吸能盒的内侧处形成所述底盘部件安装空间。所述保险杠后梁、碰撞吸能盒以及前端模块支架形成组合式前保险杠梁和前端模块的单元。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8年4月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为10-2018-0038275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组合式前保险杠梁和前端模块的单元(“CFF单元”),其中形成为封闭空间的冲击能量吸收空间以及形成为开放空间的底盘部件安装空间彼此一体地形成,更具体地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CFF单元,其中具有双截面结构的碰撞吸能盒被应用于冲击能量吸收空间,以确保冲击吸收能力,同时减轻其重量和制造成本。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包括在正面碰撞期间作为冲击吸收构件的保险杠后梁、碰撞吸能盒和前端模块(front end module,FEM)支架,其中例如散热器、喇叭和传感器等的底盘部件被组装成为模块。上述构件通过螺栓或者焊接彼此联接,然后联接至车身的前侧构件。
因此,为了制造传统的冲击吸收构件,需要用于单独制造保险杠后梁、碰撞吸能盒和前端模块支架等的过程以及用于组装这些部件的组装过程。因此,使得组装效率降低,单独的部件增加了部件的总体数量、重量以及成本,并且由于焊接不良等使得质量分布出现。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前保险杠梁和前端模块的单元(“CFF单元”),其可以通过简化的制造和组装过程制造并且具有简化的结构,同时确保冲击能量吸收。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具有双截面结构的碰撞吸能盒的CFF单元可以包括形成为封闭空间的冲击能量吸收空间以及形成为开放空间的底盘部件安装空间,其中,所述冲击能量吸收空间和所述底盘部件安装空间可以彼此一体地形成。特别地,一体地形成的结构可以分成保险杠后梁、碰撞吸能盒以及前端模块支架(“FEM支架”);冲击能量传递至所述保险杠后梁;所述碰撞吸能盒与保险杠后梁一体地模制,以在保险杠后梁的两侧处分别形成冲击能量吸收空间;所述前端模块支架(“FEM支架”)与碰撞吸能盒一体地模制,以在碰撞吸能盒的内侧处形成所述底盘部件安装空间。所述保险杠后梁、碰撞吸能盒以及前端模块支架可以形成CFF单元。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结合附图所呈现的详细描述将会更为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组合式前保险杠梁和前端模块的单元(“CFF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指示区域A的详细视图,并且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碰撞吸能盒的双截面结构;
图3是当从车辆的后侧观察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CFF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沿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依次显示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矩形截面结构的测试件通过在垂直于截面的方向上传递的能量而变形的状态的视图;
图6是显示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根据图5中所示的顺序的能量大小的改变的视图;以及
图7A和图7B是在具有双截面结构的情况下以及不具有双截面结构的情况下碰撞吸能盒的变形程度的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62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