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64595.4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37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孙广宏;余珊;廖红玉;刘明周;易新虎;钟卫斌;桂祁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3/04 | 分类号: | B28B23/0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先张法 预应力 构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S1、根据混凝土构件(2)的长度需要准备对应的预应力筋(1);
S2、在预应力筋(1)的张拉端连接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与张拉机构连接;当混凝土构件(2)在两个以上时,相邻预应力筋(1)之间也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S3、对预应力筋(1)进行张拉;
S4、在每根预应力筋(1)上浇筑对应的混凝土构件(2);
S5、待混凝土构件(2)达到设计强度后放松预应力筋(1),再拆除所有连接装置;
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两个用于与预应力筋(1)连接的连接器(3),两个连接器(3)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连接器(3)包括两个保持一定间距布置的中空限位钢环(31),两个中空限位钢环(31)之间通过若干连接钢板(32)焊接连接;所述中空限位钢环(31)沿直径切割成两个半环型结构,两个半环型结构通过卡箍(33)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3)还包括使用时位于连接器(3)内部的端部连接装置(5),所述端部连接装置(5)包括套在预应力筋(1)或连接筋(4)端部的限位块(51),和固定在预应力筋(1)或连接筋(4)端头的固定件;使用时所述限位块(51)的一端面抵在中空限位钢环(31)的内侧端面上,所述预应力筋(1)位于中空限位钢环(3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连接装置(5)上还设有对中机构(6),所述对中机构(6)包括套管(61),所述套管(61)内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弹片(62)和第二弹片(63);所述第一弹片(62)和第二弹片(63)均为三个以上,周向均匀布置;所述套管(61)套在端部连接装置(5)上,所述第一弹片(62)向中部挤压限位块(51),所述第二弹片(63)向中部挤压固定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限位钢环(31)和限位块(51)的接触面为相互配合的凹凸锥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加强墩粗头(52)、高强螺母(53)或钢绞线夹片(54),分别匹配冷拉钢筋、精轧螺纹钢或钢绞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预应力筋(1)连接完成后,再在每个连接装置处设置一个将连接装置包围起来的防护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包括上下布置的顶部矩形框架(702)和底部矩形框架(701),顶部矩形框架(702)和底部矩形框架(701)的四个角处均穿插有支撑钢立柱(703);所述支撑钢立柱(703)的底部设有行走轮(704),所述支撑钢立柱(703)的顶端设有第一限位钢板(705);所述支撑钢立柱(703)上第一限位钢板(705)和顶部矩形框架(702)之间设有吸能缓冲弹簧(706),所述支撑钢立柱(703)上还设有第二限位钢板(707),所述第二限位钢板(707)位于顶部矩形框架(702)下方用于支撑顶部矩形框架(702);所述支撑钢立柱(703)上位于底部矩形框架(701)下方处设有底部限位拉杆(708),使用时底部限位拉杆(708)穿过底模系统进行限位固定;所述顶部矩形框架(702)上设有顶部盖板(710),所述顶部盖板(710)一侧与顶部矩形框架(702)通过铰链(712)连接;所述顶部矩形框架(702)和底部矩形框架(701)的前后两侧各设有一定位钢板(709),所述定位钢板(709)下部设有与预应力筋(1)相匹配的定位槽(711);所述顶部矩形框架(702)和底部矩形框架(70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钢丝网(7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先张法的预应力构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还包括用于限制行走轮(704)移动的固定轮卡(7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459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