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SL1的RNAi片段及其在提高植物镉胁迫敏感性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70660.4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9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丁艳菲;朱诚;孙骏威;丁丽红;王飞娟;蒋晗;江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82;A01H5/00;A01H6/46;B09C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恒翌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98 | 代理人: | 王从友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sl1 rnai 片段 及其 提高 植物 胁迫 敏感性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RNAi片段,其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含有该RNAi片段的载体。本发明的RNAi片段或载体可以用于提高植物镉胁迫敏感性、培育镉胁迫敏感性提高的转基因植物、调控植物镉胁迫、调控植物对镉的吸收和转运,以及用于土壤镉污染修复,其中的植物可以是水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NAi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MSL1的RNAi片段及其在提高植物镉胁迫敏感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工业活动带来的工业污染,含重金属镉化肥或农药的广泛施用,采矿和人类活动等,大量的镉被释放到土壤、空气和水体中。在包括中国的亚洲国家,高达50%的摄入镉来自大米及其制品。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作物系统就很难排除,所以水稻镉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全球各个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镉不仅对水稻造成毒害并使其减产,而且沿着食物链逐级往上传递,由于其不易水解和生物难分解的特性,镉易被植物吸收并积累在一些可食用部位,最终在食物链末端的生物体中浓缩放大,对人类产生毒害效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骨痛病”。近年来我国“镉米”事件频发,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安全(无公害)稻米的重要制约因子。因此,如何降低稻米中镉的积累、实现稻米的安全生产成为了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深入对重金属吸收、转运机制及积累的作用研究,这对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民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及深远的意义。
植物类受体激酶RLK(Receptor-like kinases,RLK)是一类跨膜受体蛋白。目前拟南芥中有600多个RLK,水稻有1100多个RLK,使得RLK成为植物蛋白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Shiu and Bleecker,2001;Shiu等,2004)。通常将RLK分为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型(LRR)、凝集素型(lectin-like)和细胞壁相联型(WAK)等不同的亚家族。其中,LRR-RLK是RLK家族中最大的亚家族,可感受多种发育和外界环境胁迫信号,通过催化功能蛋白的磷酸化导致其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信号转导以及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曹玉婷等,2014;赵书平等,2017;Li等,2014)。植物LRR-RLK的典型结构包括位于胞外的膜定位信号肽(SP)、一组或多组连续LRR单元、位于LRR单元之间的间隔序列(ID)序列、跨膜结构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目前普遍认可的LRR-RLK作用模式为配体结合到受体LRR-RLK的LRR域,在胞外结合信号分子后,激活胞内激酶活性,并引发MAP kinase、转录因子磷酸化等下游信号转导途径(Torii,2004)。水稻中已发现300多个LRR-RLK基因,其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报道参与水稻花序、颖花和配子体发育的很少,只有FON1和MSP1两个,且都是LRR-RLK。FON1是拟南芥CLV1的直系同源基因,调节花序分生组织的分化和花器官的数目。MSP1是拟南芥EXS/EMS1的同源基因,也是一个水稻花药早期发育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Zhao等,2008)。该基因突变后造成小孢子母细胞增加,花药壁损坏,绒粘层消失,尽管不影响染色体配对和交叉,但花粉母细胞的发育停滞在减数分裂期,最终雄性不育。水稻OsMSP1的配体分子是OsTDL1A。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发现,OsTDL1A与OsMSP1的富亮氨酸重复区互作,共同调控花药壁和花粉细胞的分化和发育(Zhao等,2008;Yang等,20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06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