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保温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2938.1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0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坚;孙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6 | 分类号: | B60L58/26;B60L58/24;B60K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温控制系统 温度控制器 通风装置 电池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 电连接 防护板 保温 电池工作状态 电池温度控制 可旋转设置 汽车热管理 车辆电池 车辆行驶 检测电池 旋转开启 散热 进风 电量 里程 占用 检测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保温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涉及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为:电池保温控制系统,其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通风装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温度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检测电池温度;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的防护板,所述通风装置与所述温度控制器相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电池温度控制所述防护板进行旋转开启进风降温或旋转关闭保温;本发明对车辆电池进行散热或保温,保证电池工作状态良好,且不会过多占用电池本身电量,进而延长车辆行驶里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保温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其中车载电源即为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受到温度的限制:温度过高则锂离子电池内发生副反应导致电池性能衰减;温度过低则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功率和容量降低,甚至在充放电过程中造成内部短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为了突破锂离子电池性能受温度影响大,严重影响行驶里程及驾驶安全的问题,目前大多涉及者采用车辆热管理系统,通过车载电脑与热管理系统的配合对锂离子电池的温度进行控制,保证了锂离子电池的正常供电。
但是,车辆热管理系统在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温度调控过程中必定会大量消耗部分锂离子电池本身的电量,造成车辆行驶里程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保温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主要目的是解决现有车辆热管理系统在进行电池保温或调温过程中大量消耗电池本身的电量,造成车辆行驶里程降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温控制系统,其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检测环境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温度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检测电池温度;
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的防护板,所述通风装置与所述温度控制器相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电池温度控制所述防护板进行旋转开启进风降温或旋转关闭保温。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前述的电池保温控制系统,所述通风装置包括车底通风装置、车前通风装置以及车后通风装置;
所述车底通风装置设置在电池舱下方,所述防护板以车身宽度方向为轴进行旋转开闭;
所述车前通风装置和所述车后通风装置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分别设置在车前部和车后部,所述防护板以垂直地面方向为轴进行旋转开闭。
可选的,前述的电池保温控制系统,所述车底通风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顶出装置、限位装置、拨叉以及拨叉轴;
所述防护板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沿车身长度方向设有拨叉轴,所述拨叉在所述防护板朝向地面的一侧表面上且与所述拨叉轴相接,用于带动所述防护板沿所述拨叉轴旋转;
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防护板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用于与所述拨叉配合限制所述拨叉和所述防护板的开启与关闭;
所述顶出装置设置于所述拨叉轴在车身长度方向的两端,且所述顶出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相接,用于沿车身长度方向往复顶出所述拨叉轴与所述防护板;
和/或,
所述车前通风装置包括驱动装置、顶出装置、限位装置、拨叉以及拨叉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29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