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酶催化碘化钾氧化显色检测过氧化氢含量的分光光度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3956.1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5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邹景;王梦云;黄亦欣;王黛瑶;邱诗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21/31;G01N31/1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姜谧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氧化氢 碘化钾 过氧化氢酶 碘单质 分光光度法 阴离子 快速反应 氧化显色 碘离子 酶催化 过量 催化过氧化氢 快速检测 快速氧化 吸收波长 吸光度 指示剂 检测 催化剂 水中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酶催化碘化钾氧化显色检测过氧化氢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本发明的分光光度法以过氧化氢酶为催化剂、以碘化钾为指示剂,能够快速检测溶液中过氧化氢含量。本发明与现有测定方法相比,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快速氧化碘化钾生成碘单质,碘单质进一步与溶液中过量的碘离子反应生成碘三阴离子来测定过氧化氢含量,即在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以及碘化钾的反应液中,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首先快速反应生成中间产物,然后碘化钾与生成的中间产物快速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又进一步与过量的碘离子反应生成碘三阴离子,再依据碘三阴离子在特定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值来测定水中过氧化氢浓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过氧化氢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酶催化碘化钾氧化显色检测过氧化氢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以及绿色环保的特点,过氧化氢在环保、日化、食品、医疗以及印染行业中,被广泛的用作氧化剂、消毒剂、灭菌剂以及漂白剂。此外,过氧化氢还可以被过渡金属离子、金属氧化物、微波辐射以及紫外线辐射等活化产生具有更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E0=1.8-2.7V),被广泛用于环保领域,尤其水处理领域中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以及灭活致病微生物。在使用过氧化氢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氧化剂的分解以及残余。据报道,人体中残余的过氧化氢会消耗抗氧化物质使得人体加速衰老;长期接触或误食低浓度的残余过氧化氢会导致人体遗传物质损伤以及基因突变,甚至诱发癌症。因此,在过氧化氢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过氧化氢残余量的变化。
目前,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滴定法、化学发光法、色谱法、分光光度法、试纸比色法、电流分析法等。滴定法中主要有碘量法和高锰酸钾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但也存在操作复杂、干扰因素多等不足。色谱法具有专一性强、准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如专利ZL 201310745895.7,然而色谱法需要使用昂贵的色谱仪,导致测定成本高昂。化学发光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测定结果准确等优点,但同样存在测定时间长、测定成本高等不足之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可靠、测定速度快、操作相对简便,如专利ZL 201310745891.9和ZL 201410034574.0,但也存在反应时间较长、反应试剂有毒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不足之处,试纸比色法具有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等优点,如专利ZL201310337923.1,但也存在试纸制备成本较高、测定结果准确性较差、灵敏度较低等不足之处。电流分析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如专利ZL 200780034519.X,但同样存在着测定成果高昂、测定所需时间长、抗干扰能力差等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基于酶催化碘化钾氧化显色检测过氧化氢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酶催化碘化钾氧化显色检测过氧化氢含量的分光光度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标准曲线及其线性回归方程:将过氧化氢酶溶液和碘化钾溶液加入到缓冲溶液中得第一混合溶液,然后测定第一混合溶液在特定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值,并校零;分别向上述第一混合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标准样形成第二混合溶液,使过氧化氢在第二混合溶液中形成0-100μmol L-1的浓度梯度;将第二混合溶液于4-36℃进行氧化显色反应8-45s后,测定第二混合溶液在上述特定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值,记为a;以a作为横坐标,以过氧化氢在第二混合溶液中的最终浓度作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及其线性回归方程;其中,过氧化氢酶溶液的活度为400-1600units L-1,碘化钾溶液的浓度为20-60mmolL-1,缓冲溶液的pH值为4.0-7.0,且上述过氧化氢酶溶液、碘化钾溶液与缓冲溶液的体积比为0.002-0.06∶0.02-0.4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39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