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和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95380.9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2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刘通;王秀娟;王玉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5 | 代理人: | 岳亚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吡咯甲醛 外源性 同位素比 检测 检测结果 试剂盒 提取液 分离处理 气相色谱 提取处理 | ||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和试剂盒,其中,该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包括:对样品进行提取处理,以便得到提取液;利用气相色谱对所述提取液进行分离处理,以便得到分离的N‑甲基‑2‑吡咯甲醛;对所述分离的N‑甲基‑2‑吡咯甲醛进行同位素比的检测,以便得到同位素比的检测结果;基于所述同位素比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样品是否含有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该方法能判断样品是否含有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领域,具体地,涉及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和试剂盒。
背景技术
香精具有增强食品现有风味和赋予食品特殊风味的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考虑到部分香精成分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国际上对可使用的香精化合物做了限定。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可以添加于食品中的香精香料成分做了明确限定,特别规定了茶叶、咖啡和巴氏杀菌乳中不得添加任何香精香料。
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等技术虽然可以测定食品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但准确鉴定香气是来自食品本身还是来自外源性添加,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例如香精成分N-甲基-2-吡咯甲醛(1-Methylpyrrole-2-carboxaldehyde,CAS号:1192-58-1),2014年被欧盟从1334/2008号法规(EC)中删除,不得添加到食品当中。但同时,它也是咖啡中天然存在的一种香气成分。当食品中检出禁用香精成分时,仅基于GC-MS/MS很难区分香料化合物的来源。
由此,检测禁用外源性香精,例如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该方法能准确的定性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准确度高,解决我国外源性禁用香精成分检测的难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的下列工作而完成的:
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等技术虽然可以测定食品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但无法准确鉴定香气是来自食品本身还是来自外源性添加。工业合成品主要是由石油化工原料等加工生成,稳定同位素比值能够反映数百万年前的信息。在生物生长代谢期间,气候和环境等自然因素会引起生物体内同位素的丰度变化,一种给定的化合物在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上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使得稳定同位素具有指纹特征。因此碳稳定同位素比值(13C/12C,表示为δ13C)的差异可用于鉴别外源性化合物和植物天然生成化合物。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对样品进行提取处理,以便得到提取液;利用气相色谱对所述提取液进行分离处理,以便得到分离的N-甲基-2-吡咯甲醛;对所述分离的N-甲基-2-吡咯甲醛进行同位素比的检测,以便得到同位素比的检测结果;基于所述同位素比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样品是否含有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
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进行分离处理,使N-甲基-2-吡咯甲醛的色谱峰与其他杂质峰分开,得到分离的N-甲基-2-吡咯甲醛,有效排除了复杂基质对检测的干扰。在色谱分离的基础上,利用同位素比值分析仪器得到同位素比的精准结果,判断样品是否含有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有效解决了外源性禁用香精成分的鉴别问题,尤其是食品中外源性禁用香精成分的鉴别问题,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技术执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检测外源性N-甲基-2-吡咯甲醛的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53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