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后排座椅扶手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4477.1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3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崔新宇;王正华;黄海颖;胡杭军;许擎镭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75 | 分类号: | B60N2/75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瞿卫军;王莹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排 座椅 扶手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排座椅扶手及车辆。本发明提供的后排座椅扶手,连接至车辆的靠背骨架并且包括第一转轴,后排座椅扶手通过第一转轴而实现相对于靠背骨架的展开状态或收回状态,其中该后排座椅扶手包括具有第一转轴的外扶手,以及一侧通过控制机构、另一侧通过第二转轴而连接至外扶手的内扶手,其中当后排座椅扶手处于展开状态时,外扶手接触后排坐垫,并且内扶手通过控制机构和第二转轴而处于设定位置。本发明提供的后排座椅扶手结构简单,在能够保证合适的高度和SLOP角度的同时,具有优异的使用刚性和受力强度并且仅需要对靠背骨架进行很小的改动,有效地减少装配工序、优化布局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排座椅扶手,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对靠背骨架改动小并且具有优异的刚性的后排座椅扶手。
背景技术
汽车的发展日益迅速,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汽车的配饰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其中包括车辆后排座椅扶手。车辆后排座椅扶手可以为乘客提供手部和肘部支撑,以方便进行交谈、办公和看文件资料等。所以,好的车辆座椅扶手必然影响着消费者对车辆的整体评价。
图1A-1B和图2A-2C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后排座椅扶手的收回状态和展开状态。对于图1A-1B所示的现有技术,当后排座椅扶手处于展开状态时,其支撑力全部来自转轴,这使得对转轴的强度要求非常高,并且仅仅通过转轴进行支撑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扶手刚性,从而影响乘客的乘坐感觉。对于图2A-2C所示的现有技术,其针于图1A-1B中的现有技术进行了改进,通过加宽后排座椅扶手的厚度至大约153mm,使得后排座椅扶手可以在一侧接触到后排坐垫的同时,达到合适的高度并且满足使用状态接触面和水平面夹角(以下将称为SLOP角度)为0°至5°的要求,这样可以避免仅通过转轴进行支撑后排座椅扶手,而且还可以主要通过后排坐垫进行支撑,这确保了可提供乘客良好的刚性感知。然而,这种方案的缺点在于由于加大了后排座椅扶手的厚度,不仅影响了美观性,而且不得不对靠背骨架进行较大的修改以容纳具有大的厚度的后排座椅扶手,这不利于平台件的共用并且增加了装配工序,同时影响到行李箱容积,如图2C所示,容纳后排座椅扶手的空间的宽度将超出后排靠背的宽度约37mm至65mm,即可占用行李箱容积约4.6dm3的空间,这导致零件的生产复杂性变高且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对靠背骨架改动小并且具有优异刚性的后排座椅扶手,以解决现有后排座椅扶手刚性差、转轴强度要求高、对靠背骨架改动大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结构简单、对靠背骨架改动小并且具有优异刚性的后排座椅扶手的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使用感知差、装配工序多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排座椅扶手,连接至车辆的靠背骨架并且包括第一转轴,后排座椅扶手通过第一转轴而实现相对于靠背骨架的展开状态或收回状态,其中该后排座椅扶手包括具有第一转轴的外扶手,以及一侧通过控制机构、另一侧通过第二转轴而连接至外扶手的内扶手,其中当后排座椅扶手处于展开状态时,外扶手接触后排坐垫,并且内扶手通过控制机构和第二转轴而处于设定位置。
其中,控制机构包括撑杆机构,其中当后排座椅扶手处于展开状态时,撑杆机构支撑处于设定位置的内扶手。
其中,控制机构进一步包括弹性机构,其中当后排座椅扶手从收回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弹性机构向内扶手的相应一侧施加弹力以使内扶手处于设定位置。
其中,控制机构进一步包括锁定机构,其中内扶手通过锁定机构而保持在设定位置。
其中,当内扶手处于设定位置时,内扶手的使用状态接触面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至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44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