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用舱室空调分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5409.7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5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弢;司南;唐军;陈松龄;林昭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主分类号: | B63J2/04 | 分类号: | B63J2/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高振红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风 舱室 控制系统 后处理 中央控制系统 加压系统 空调分区 空调系统 温度调节 冷热媒 船用 回风 船用发电机组 新风 中央控制箱 热舒适度 温度分区 电负荷 混合舱 配置的 全船 加压 室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用舱室空调分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控制系统包括中央控制箱和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包括:一用于接收新风的新风回风混合舱,同时接收从若干舱室排入的回风,并进行混合;一用于接收混合风并对混合风进行一级温度调节的一级冷热媒水温控系统;一用于接收混合风并对混合风进行二级温度调节的二级冷热媒水温控系统;以及一用于接收混合风并对混合风后处理和加压的后处理和加压系统,经后处理和加压系统处理后的混合风排入若干舱室内。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系统舱室空调系统温度分区控制,可满足不同人的热舒适度要求,且降低全船空调系统电负荷,减少对船用发电机组配置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舱室空调分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船舶舱室的空调系统一般根据ISO7547-2002规范中的要求进行设计,一般选用最恶劣工况下的最大负荷作为空调系统的设备容量并进行布置。对于船舶上的空调舱室,空调系统的设计一般将其分为左区/内区/右区三个区域,采用一套空调机组为整个处所提供制冷或供暖。在船舶的实际航运过程中,舱室左区和右区的热负荷和冷负荷随着时间,航线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所有区域的空调送风应按满足各自区域最大负荷要求进行设计。
传统的船舶公共处所分区控制方案,如图1所示,制冷工况下,在中央空调器中将空调送风预冷至该处所所有区域中冷负荷最高处所左区或右区需要的温度,然后将空调风分配至各个区域的送风末端。每个区域设置有独立的温度传感器,冷负荷较低区域的送风末端根据温度传感器的反馈温度对送风进行调节,优先采用变风量,变风量方式无法满足温度调节需求时,会采用电再热的方式。制热工况下,在中央空调器中将空调送风预热至低于该处所所有区域中热负荷最低处所一般为内区所需要的温度8℃左右,然后将空调送风分配至各个区域的送风末端。其它热负荷较高区域的送风末端采用再热的方式对送风温度进行调节,满足该区域的温度控制要求。
上述的传统分区温度控制方法从满足人体热舒适度的要求出发,忽略了对系统节能考量。对于制冷工况,部分区域的空调送风依次经过机械制冷和电加热,造成了能量的浪费,供热工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从能源的利用角度出发,电能的品位明显高于热能的品位,采用电加热实现锅炉加热可以实现的功能也是一种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船用舱室空调分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船用舱室空调分区控制系统,包括中央控制箱和中央控制系统,所述中央控制系统包括:
一用于接收从上甲板引入的新风的新风回风混合舱,所述新风回风混合舱同时接收从若干舱室排入的回风,并对接收的所述新风和回风进行混合;
一用于接收从所述新风回风混合舱排出混合风并对混合风进行一级温度调节的一级冷热媒水温控系统;
一用于接收从所述一级冷热媒水温控系统排出的混合风并对所述混合风进行二级温度调节的二级冷热媒水温控系统;以及
一用于接收从所述二级冷热媒水温控系统排出的混合风并对所述混合风后处理和加压的后处理和加压系统,经所述后处理和加压系统处理后的所述混合风排入若干所述舱室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船用舱室空调分区控制系统中,所述上甲板与所述新风回风混合舱之间的新风管道内设有新风温度计。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船用舱室空调分区控制系统中,若干所述舱室与所述新风回风混合舱之间的回风管道内设有回风温度计、回风温度传感器以及回风湿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船用舱室空调分区控制系统中,所述一级冷热媒水温控系统内设有一级流量调节阀;所述二级冷热媒水温控系统内设有二级流量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未经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54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用推进器电动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海洋核动力平台辅助蒸汽转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