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载火箭用模块化锂离子蓄电池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6579.7 | 申请日: | 201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8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雷刚;范襄;王志超;曹佳晔;陆剑峰;杨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H01M2/22;H01M10/613;H01M10/62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余岢 |
地址: | 20024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模块 锂离子蓄电池组 跨接片 单体电池 电池支架 紧固拉杆 电池堆 模块化 走线板 运载火箭 信号检测模式 飞行可靠性 高压大功率 功率输出 焊接导线 夹板固定 模块扩展 通孔结构 夹板 可扩展 圆柱型 锂离子 散热 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载火箭用模块化锂离子蓄电池组,由多个蓄电池模块连接而成,每个蓄电池模块包括圆柱型锂离子单体电池、电池支架、走线板、跨接片、紧固拉杆、夹板,其中单体电池、电池支架、走线板和跨接片组成电池堆,通过紧固拉杆和夹板固定电池堆形成蓄电池模块,并采用跨接片焊接导线的功率输出及信号检测模式,该结构有利于电池散热、提高飞行可靠性。蓄电池模块具备可扩展通孔结构,可进行多个模块扩展,最终形成高压大功率的锂离子蓄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蓄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载火箭用模块化锂离子蓄电池组。
背景技术
运载火箭用锂离子蓄电池组趋向于高压大功率的用电特点,使用时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环境适应性;运载火箭地面用锂离子蓄电池组则需要较长使用次数。按照高压单模块锂电池组的设计形式,其生产、测试及使用均有较高程度的风险;锂离子蓄电池组由于多次大电流工作存在性能衰减严重的问题和热失控的安全隐患,另外长时间重复使用要求锂离子蓄电池组具备可维修性,然而国内针对高压大功率的锂离子蓄电池组相关应用技术较为少见,现有锂离子电池设计成组技术很难满足上述需求,因此亟需新的锂电池组设计形式。
国内专利CN205508901U《一种锂离子电池拼接式层单元框架及其构成的锂离子电池模块》CN105070874B《一种软包装锂离子蓄电池模块连接结构》涉及的锂离子电池为软包装锂离子电池,设计形式与本专利不一样。
本专利所涉及锂离子蓄电池组采用模块化设计形式,将圆柱型锂离子单体电池嵌入电池支架,形成良好均匀的散热空间;在正负极表面紧贴绝缘走线板,通过跨接片焊接导线用作功率连接和信号输出,电池堆用拉杆紧固、且四周用夹板夹紧,具备较高可靠性和绝缘性;夹板上有可扩展螺纹孔,可实现多个锂离子蓄电池模块的扩展;对串联的蓄电池组模块在各模块夹板外对应设计侧壁板、盖板、底板、前壁板和后壁板,形成箱体式结构,以满足运载火箭用锂离子蓄电池组的平面度和强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解决了运载火箭用高压大功率锂离子蓄电池组热设计、可维修性设计及模块化设计的问题。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运载火箭用模块化锂离子蓄电池组,包含多个蓄电池模块,所述蓄电池模块的供电主体为电池堆,所述电池堆是将单体电池两端均嵌入电池支架中,通过点焊跨接片作串并联与信号监测用;将电池堆中跨接片引出端自走线板对应开孔处引出,用紧固拉杆锁紧电池堆,四周用夹板卡边夹紧,相邻夹板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夹板上设计有可扩展螺纹孔,利用可扩展螺纹孔可以实现多个锂离子蓄电池模块在沿紧固拉杆方向的扩展。
进一步,所述电池堆是将单体电池靠近正负极的圆柱侧面均匀涂覆硅橡胶,按照串并联关系排布后,两端均嵌入电池支架的单体电池圆孔槽内,调整各单体电池正负极表面平齐后,将跨接片点焊于电池支架凹处单体电池正负极上作串并联与引流用,用硅橡胶涂覆填充电池支架圆孔槽凹处。
进一步,所述跨接片上焊接导线用作功率连接和信号输出,各导线在走线板的线槽中布线,走线板起到隔离绝缘作用。
进一步,所述电池支架和走线板采用聚酰亚胺材质。
进一步,所述电池支架开圆孔槽直径比单体电池外径扩大0.1,按照上公差加工,圆孔槽边缘做倒角处理,夹板卡边内尺寸值为沿拉杆方向电池堆外边缘实际尺寸值。
进一步,所述蓄电池模块串联形式通过夹板的可扩展螺纹孔用螺钉组件锁紧,模块之间功率导线采用压接端子压接方式连接,在夹板凹处走线并绑扎于绑线孔处。
优选的,对串联的蓄电池组模块在各模块夹板外对应设计侧壁板、盖板、底板、前壁板和后壁板,形成箱体式结构,以满足运载火箭用锂离子蓄电池组的平面度和强度要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内单体电池之间具有良好均匀的空间,可以实现大功率放电工况下的散热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未经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65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