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车辆转弯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7834.8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45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郑大锡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6/00 | 分类号: | B62D6/00;B60T7/12;B62D137/00;B62D1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杨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车辆 转弯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车辆转弯的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可以包括:转向角检测传感器;前内轮速度检测传感器,其检测前内轮速度;前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其检测前外轮速度;后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其检测基于转弯方向的后外轮速度;以及制动控制器,其接收转向角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以确定车辆转弯,基于前内轮速度检测传感器和前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以及后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估计转弯方向上的后内轮速度,并且与后外轮速度相比执行减小估计速度的模式,作为减小转弯时的最小转动半径的控制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车辆转弯的系统和方法,并且更特别地涉及能够通过在转弯时经由转弯方向上的后内轮胎的速度控制产生车辆的转矩来减小最小转动半径的用于控制车辆转弯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高性能车辆具有比普通车辆直径更大和宽度更宽的轮胎,以改善车辆的驾驶性能和制动性能。
当轮胎的直径和宽度增加时,与轮胎相邻的车身翼子板和轮护板的尺寸增加,从而防止对轮胎的干扰。
然而,当翼子板和轮护板的尺寸增加时,由于车身的结构的改变,设计和制造成本可能增加。因此,为了使用未改变的基本车身并且在完全转弯时防止对轮胎的干扰,正在应用减小转向齿条的行程(作为用于使轮胎转向的部分的齿条的行程)的方法。
然而,当转向齿条的行程减小时,由于在转弯时最小转动半径增加,所以车辆的可销售性可能恶化。
为了增加车辆的最小转动半径,用于增加前轮胎的转动角度以减小最小转动半径的可变齿条行程(VRS)系统或用于使后轮转动预定角度以减小最小转动半径的后轮转向(RWS)系统被应用到车辆上。然而,在本实例中,部件数量、重量和成本可能增加。
本发明背景部分中包含的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一般背景的理解,并且可以不作为对该信息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确认或任何形式的建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用于控制车辆转弯的系统和方法,其配置为用于通过在车辆转弯时经由转弯方向上的后内轮胎的速度控制来产生车辆的转矩,而不使用现有的可变齿条行程系统或现有的后轮转向来减小最小转动半径。
在一个方面中,用于控制车辆转弯的系统可以包括:转向角检测传感器;前内轮速度检测传感器,配置为检测前内轮速度;前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配置为检测前外轮速度;后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配置为检测基于转弯方向的后外轮速度;以及制动控制器,配置为接收转向角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以确定车辆转弯,基于前内轮速度检测传感器和前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以及后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估计转弯方向上的后内轮速度,并且执行与后外轮速度相比减小估计速度的模式,作为减小转弯时的最小转动半径的控制模式。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制动控制器可以连接到用户可操作的输入开关以传输信号,并且当输入开关接通时,可以执行制动控制器的减小最小转动半径的控制模式。
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制动控制器可以配置为通过将转弯方向上的后内轮速度的增益值乘以表示每个转向角的补偿量的转向角增益值和表示每个路面状况的补偿量的摩擦系数增益值以及表示每个转向角的补偿量的转向角增益值来控制后内轮速度的减小。
在另一方面中,控制车辆转弯的方法可以包括:制动控制器接收转向角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该转向角检测传感器配置为确定当前转向角是否超过用于减小最小转动半径的参考转向角;在当前转向角超过参考转向角时,制动控制器确定当前车辆速度小于用于减小最小转动半径的参考速度;并且基于前内轮速度检测传感器和前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以及后外轮速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估计转弯方向上的后内轮速度;以及然后在当前车辆速度小于参考速度时,与后外轮速度相比控制估计速度的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78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