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前预警的车内滞留人员报警降温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24131.8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00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郎逸霖;鲁金书阳;杨泓玥;沈书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郎逸霖;鲁金书阳;杨泓玥;沈书泽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R21/015;B60H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前 预警 滞留 人员 报警 降温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车内温控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前预警的车内滞留人员报警降温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根据所述车内状态数据判断除驾驶员外是否车内还存在滞留人员,若判断除驾驶员外车内还存在滞留人员,则根据所述车内温度数据以及预设的危险温度计算获得驾驶员被允许的最长可离开时长,并执行滞留预警告知驾驶员所述最长可离开时长;当车内温度达到预设提醒温度,则向驾驶人员持有的移动终端发出回车提醒;判断车内温度是否达到预设危险温度,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触发启动降温任务并进行报警。本发明在驾驶人员离开后给发送提醒,告知最长可离开时长,使驾驶人员对回车时间有个把握,在车内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前给到驾驶人员预示,从根源上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内温控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前预警的车内滞留人员报警降温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私家车的普及,相关的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除道路交通事故外,夏季较为常见的事故便是车内婴幼儿因高温受到伤害。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在医学上被称为热射病,而幼儿和老人比普通成年人更易在车内中暑。在酷热的夏季常常发生老人儿童由于被滞留车内而发生意外事故的惨痛案例,汽车暴露在高温下,车内温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滞留在车内的老人儿童往往因此面临生命危险。
申请号为CN201711417595.0的国内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车内滞留人员报警降温系统及其降温方法,其具体公开了包括中央处理器、设置在车内且均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接的检测装置、报警装置和降温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含温度传感器、释热电传感器和摄像头;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将车内温度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中央处理器;所述释热电传感器用于在汽车熄火后检测车内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并传送给中央处理器;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车内图片并传送给中央处理器;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制冷模块和散热模块。能在高温天气汽车熄火后车内仍有滞留老人儿童的情况下,采取紧急汽车报警和自动降温措施,为营救车内被困人员争取大量时间,提供安全保障。
但是,上述发明仍为事后的补救方案,如果在事发前就能通过某种方式提醒驾驶人员,以降低车内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能够从根源上降低不幸事件的发生概率,那可以更好的为车内滞留人员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前预警的车内滞留人员报警降温方法及系统,在驾驶人员离开驾驶位且检测到车内有滞留人员后便立即预警,根源上大大降低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保障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提前预警的车内滞留人员报警降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车内状态数据并储存,其中,所述车内状态数据包括压力传感器装置检测的驾驶座以及非驾驶座上的压力数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车内温度数据;
S2,根据所述车内状态数据判断除驾驶员外是否车内还存在滞留人员,若判断除驾驶员外车内还存在滞留人员,则根据所述车内温度数据以及预设的危险温度计算获得驾驶员被允许的最长可离开时长,并执行滞留预警告知驾驶员所述最长可离开时长;
S3,当车内温度达到预设提醒温度,则向驾驶人员持有的移动终端发出回车提醒;
S4,判断车内温度是否达到预设危险温度,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触发启动降温任务并进行报警;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继续判断离开时长是否达到所述最长可离开时长,若判断结果为是,则再次向驾驶员发出所述回车提醒;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继续执行所述步骤S4。
本技术方案的优点为:
采集车内的各种信息,在判断驾驶人员离开后车内还留有滞留人员,通过数据分析,算出驾驶人员最长可离开时长,给驾驶人员给予提醒,在车内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前给到驾驶人员预示,让驾驶人员对自己的离开时间有个规划,从根源上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郎逸霖;鲁金书阳;杨泓玥;沈书泽,未经郎逸霖;鲁金书阳;杨泓玥;沈书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41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带预紧器点爆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 下一篇: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