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32195.2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2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尹本浩;施中明;赖天华;马晓宇;李茂;姚天宾;廖长江;祁成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5K5/02;H05K7/1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余小飞;钱成岑 |
地址: | 610036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增强 散热 风冷 机箱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属于电子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包括机箱框架,安装在机箱框架内的标准电子模块、增强散热模块和通风管,所述机箱框架的前部设置有前盖板,背部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母板、后盖以及风机盒,所述前盖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增强散热模块与通风管入口对接,所述标准电子模块对插在母板上;所述机箱框架由上导轨板,下导轨板以及两侧板构成,所述上导轨板、下导轨板内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上下导轨板与通风管出口对接处设置有通风口。本发明通过在机箱框架结构内增加与标准电子模块相邻紧贴、可快速插拔的增强散热模块和通风管,增强紧邻标准电子模块的散热作用,扩大单个标准电子模块可排散热量至150W~200W级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模块化电子机箱(或称“机架”),有横向散热和纵向散热两种,横向散热的主要特点是冷却空气横向流动,纵向散热的主要特点是冷却空气纵向流动,这两种方案均能在隔离流动空气和电子模块的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散热作用。
横向散热的模块化电子机箱,其散热结构一般为串联形式,主要缺点在于热叠加效应。沿空气流经方向,空气依次冷却每个电子模块,空气温度依次升高。因此安装在空气流程后部的电子模块,临近的导轨板中的冷却空气温度已经升高许多,通常升高10-20℃。这种结构散热形式下,单个电子模块可排散热量约在30~60W左右,难以提高。纵向散热的模块化电子机箱,其散热结构一般为并联形式,所有电子模块所在部位的上下导轨板内,冷却空气均为外部流入的空气,没有电子模块相互之间的热叠加影响。这种结构形式下的标准模块化机箱,其单个槽位的散热量,受制于单个槽位对应的风道内散热器扩展表面积,单个电子模块可排散热量约在50~100W左右。
在电子模块工作热量进一步趋高的趋势下,上述横向散热和纵向散热两种方案都有较大的局限,难以适应。同时电子模块到导轨板散热器的接触面狭小、散热路径长,温升梯度极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模块化电子机箱散热能力低,散热路径长,温升梯度极大的现状,提供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本发明机箱结构能提高电子模块散热能力至150~200W,同时降低电子模块的温升梯度。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包括机箱框架,安装在机箱框架内的标准电子模块、增强散热模块和通风管,所述机箱框架的前部设置有前盖板,背部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母板、后盖以及风机盒,所述前盖板上设置有进风口;
所述增强散热模块与通风管入口对接,所述标准电子模块对插在母板上;
所述机箱框架由上导轨板,下导轨板以及两侧板构成,所述上导轨板、下导轨板内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上导轨板、下导轨板与通风管出口对接处设置有通风口。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上导轨板及下导轨板朝向机箱框架内的一侧设置有导轨条。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散热翅片为多个且呈纵向排布,多个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形成前后贯通的散热翅风道。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标准电子模块和增强散热模块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楔形锁紧条,通过楔形锁紧条将标准电子模块和增强散热模块锁紧固定在机箱框架内的导轨条内。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增强散热模块设置有散热贴装面,散热贴装面与临近的标准电子模块紧贴。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增强散热模块为中空的含散热翅片与通风风道的散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21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下沉式移相功分器
- 下一篇:一种降低光传送网端到端时延的网络分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