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起升油缸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34996.2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7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冬艳;王茂兵;徐玲灿;胡晓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15/22;B66F9/2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套 缓冲柱 柱塞杆 缓冲结构 缓冲套孔 起升油缸 中心油孔 回油孔 缸筒 内孔 柱塞 缸盖 三级台阶孔 缓冲作用 快速响应 依次连通 动配合 回油箱 上升时 外凸起 外圆周 小间隙 液压油 圆柱面 柱塞槽 缓冲 杆端 进油 伸入 压损 油槽 油温 油液 升高 移动 改进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起升油缸。包括缸筒、缸底、缸盖、柱塞杆、柱塞;改进在于:缸底的中心油孔为三级台阶孔,分别为依次连通的缓冲套孔、缓冲柱孔和中心油孔,缓冲套孔内设有缓冲套,缓冲套上开设有回油孔;柱塞杆的杆端设有向外凸起的缓冲柱,缓冲柱和缓冲套的内孔动配合;柱塞的外圆周上设有四条以上的柱塞槽;工作中起缓冲作用时,柱塞杆向缸底一侧移动,缓冲柱经缓冲套逐渐伸入缓冲柱孔,缓冲柱圆柱面与缓冲套内孔间形成小间隙,大部分油液从缓冲套上面的回油孔流回油箱,形成缓冲。工作中,进油上升时,部分液压油直接作用在缓冲柱的底部,部分经缓冲套周边的6个油槽进入缸筒中,实现上升快速响应,压损小,也避免油温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叉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叉车的起升油缸。
背景技术
叉车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车辆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堆垛货物;其中起升油缸作为液压执行元件,参见图13 ,确保门架的平稳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叉车的起升油缸部分具有缓冲功能,但也存在缓冲效果不理想,缓冲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易损坏,进油阻力大等问题;一般缸底进油口直径φ15mm,为了实现缓冲,改变进油方向及通径,通经变小至φ2~φ5mm,由大进油口突变成小进油口,出现进油不够顺畅,起升响应缓慢,压损大,液压系统油温升高等现象,本发明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缓冲结构简单、缓冲工作可靠性高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起升油缸。
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起升油缸包括缸筒10、缸底1、缸盖12、柱塞杆11、柱塞8;所述缸筒10的内径为50mm;所述缸底1和缸盖12分别设于缸筒10的轴向两端;所述柱塞杆11位于缸筒10内,一端伸至缸盖12外部,另一端对应着缸底1;所述柱塞8套设于位于缸筒10内的柱塞杆11的一端上;位于缸筒10内的缸底1的一端开设有同轴的中心油道,缸底1的一侧开设有径向油道,径向油道和中心油道连通,径向油道的外端口位于缸筒10一端的外部;
与柱塞8对应的缸底1的中心油道为三级台阶孔13,所述三级台阶孔13由缓冲套孔、缓冲柱孔和中心油孔依次连通构成,缓冲套孔的孔径大于缓冲柱孔的孔径,缓冲柱孔的孔径大于中心油孔的孔径;缓冲套孔和缓冲柱孔之间轴向端面为台阶面14;所述缓冲套孔内设有缓冲套4,缓冲套4的轴向内端面对应着台阶面14,缓冲套4上设有贯通轴向的回油孔41;
与缸底1对应的柱塞杆11的杆端设有向外凸起的缓冲柱7,所述缓冲柱7和缓冲套4的内孔动配合;
所述柱塞8的外圆周上沿轴向均布设有四条以上的柱塞槽9;
工作中起缓冲作用时,柱塞杆11向缸底1一侧移动,缓冲柱7经缓冲套4逐渐伸入缓冲柱孔中,缓冲柱7圆柱面与缓冲套4内孔间形成小间隙,很小部分液压油从此间隙挤过,大部分液压油从缓冲套4上面的回油孔41流回中心油孔,形成缓冲;同时部分液压油经柱塞8上柱塞槽9回流入缸筒10和柱塞杆11之间。
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如下:
与缓冲套4的轴向外端面对应的缓冲套孔的端口内开设有挡圈槽,挡圈槽内配合设有挡圈6。
所述挡圈6位于缓冲套4的轴向外端一侧的油槽5的端部。
所述缓冲套4的外圆周中部沿轴向均布开设有六条以上的油槽5,且油槽5的长度小于缓冲套4的轴向长度。
所述回油孔41与轴向之间的夹角为30,回油孔41的进油口位于缓冲套4轴向内端与内径相邻处,回油孔41的出油口位于缓冲套4另一端的油槽5的槽口处。
所述缓冲套4的轴向长度为13mm,径向厚度为8mm;所述油槽5的槽宽为6mm,槽的轴向长度为7mm,槽深为2mm。
所述缓冲套4的孔径为18mm;所述缓冲柱7的直径18mm,长度为3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49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