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0296.4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6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孙端晨;周庆良;张铭虎;蔡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欧迅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9/02 | 分类号: | B63C9/02;B63C9/00;B63B39/00;B63H21/00;B63B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愉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6 | 代理人: | 唐海波 |
地址: | 201612 上海市松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上 航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包括航行器主体、推进器和配重块,所述航行器主体包括多个连接部,所述推进器分别设置在多个连接部的尾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置在多个连接部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航行器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航行器主体自动调整回正,所述多个连接部尾端位于水面下的部位设有尾翼,所述尾翼与航行器本体构成夹角α,所述航行器主体在行进时与水面构成夹角B,在同等环境同速度下所述夹角B的大小与夹角α的大小成反比;可以有效地提高可自翻正无人水上航行器在恶劣的抗风浪能力以及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上航行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现有救生圈大都没有推进的动力装置,仅仅依靠水面浮力提供推进动力,其本身不具备自主移动的能力,当救援人员离救援目标较远时很难精准的将救生圈快速投送到溺水人员的身边。
现有救生圈不具有动力装置,致使救援人员营救溺水者的效率降低,为了提高营救溺水者的效率,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设置有动力装置的救生圈,动力装置一般设置在救生圈主体的反面,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装置通过与水作用产生推力驱动救生圈前进或者后退。
然而在救生圈投放到水中时,有可能救生圈主体的正面朝上,也有可能救生圈主体的反面朝上,如果救生圈主体的反面朝上,救援人员需要先调整救生圈主体的朝向以使得动力装置置于水中,会耽误一定的营救时间,降低营救的效率,然而营救溺水者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拯救生命。
发明内容
鉴于目前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通过设置配重块使得当航行器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自动调正航行器主体,提高航行器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营救效率,进一步的,设置尾翼,通过水流对尾翼的力,提供一个反向力矩,迫使航行器头部降低,更贴近水面,达到提高其稳定性以及提高抗风力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所述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包括航行器主体、推进器和配重块,所述航行器主体包括多个连接部,所述推进器分别设置在多个连接部的尾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置在多个连接部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航行器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航行器主体自动调整回正。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配重块设置在推进器下部。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部的下表面设有尖形凸起。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航行器主体内设有电源、控制器和无线收发器,所述推进器、控制器和无线收发器均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无线收发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推进器工作。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包括遥控器,所述无线收发器用于接受所述遥控器发射的遥控信号,并将所述遥控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遥控信号后,控制所述推进器工作。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用于获取所述航行器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发送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地理位置信息通过所述无线收发器发送至搜救中心。
一种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所述可自翻正的水上航行器包括航行器主体、推进器和配重块,所述航行器主体包括多个连接部,所述推进器分别设置在多个连接部的尾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置在多个连接部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航行器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航行器主体自动调整回正,所述多个连接部尾端位于水面下的部位设有尾翼,所述尾翼与航行器本体构成夹角α,所述航行器主体在行进时与水面构成夹角B,在同等环境同速度下所述夹角B的大小与夹角α的大小成反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欧迅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欧迅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02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公式动力循环助增系统
- 下一篇:生产制程管控装置、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