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3929.7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4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向嵘;杨小兵;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衡鼎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20/02;C04B18/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05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混凝土 拌合物 粗骨料 细骨料 再生粗骨料 制备工艺 改性 制备 废旧混凝土 再生细骨料 操作安全 干燥收缩 活性粉末 颗粒改性 矸石 改性剂 硅藻土 塌落度 外加剂 重量份 泵送 抗折 黏土 生产工艺 混凝土 计量 水泥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及其制备工艺,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粗骨料100~115份、细骨料68~77份、水泥30~43份、活性粉末7~13份、水11~21份和外加剂0.75~1份;粗骨料包括改性再生粗骨料和普通粗骨料,改性再生粗骨料以硅藻土、黏土和矸石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作为改性剂对废旧混凝土颗粒改性获得;细骨料包括再生细骨料和普通细骨料;其具有可泵送,塌落度好,且可改善制得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干燥收缩值的优点。本发明的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检测、计量、混合和搅拌;其制备方法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操作安全和易于实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指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与水、砂和石子,必要时掺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主要是粗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合而成的新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按集料的组合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集料全部为再生集料;粗集料为再生集料、细集料为天然砂;粗集料为天然碎石或卵石、细集料为再生集料;再生集料替代部分粗集料或细集料。
申请公布号为CN108314385A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C40再生混凝土,其组成成分包括水泥、水、细骨料及粗骨料,所述水泥、水、细骨料和粗骨料的配合比为1:0.49:1.55:3.3;所述粗骨料包括普通粗骨料和再生粗骨料,其中普通粗骨料与再生粗骨料的配合比为1:1.5,普通粗骨料与再生粗骨料的粒径为5mm~26.5mm;所用再生粗骨料为混凝土废料;所述普通粗骨料为玄武岩。通过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强度,并且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再生粗骨料在破碎过程中受到较大外力作用,在内部会出现大量微细裂缝,从而导致再生集料孔隙率大,使得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都远高于天然集料,从而影响再生混凝土的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其具有可泵送,塌落度好,且可改善制得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干燥收缩值等性能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操作安全和易于实施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所述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粗骨料100~115份、细骨料68~77份、水泥30~43份、活性粉末7~13份、水11~21份和外加剂0.75~1份;
所述粗骨料包括改性再生粗骨料和普通粗骨料,所述改性再生粗骨料与普通粗骨料的重量比为(0.25~0.35):1;
所述改性再生粗骨料以硅藻土、黏土和矸石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作为改性剂对废旧混凝土颗粒改性获得,所述改性剂的重量占废旧混凝土颗粒的30%~45%;
所述细骨料包括再生细骨料和普通细骨料,所述再生细骨料与普通细骨料的重量比为(0.4~0.5):1;
所述活性粉末包括粉煤灰、硅灰和矿渣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由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活性粉末、水和外加剂组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本发明制得的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可进行泵送,且塌落度好。由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制得的混凝土在强度、抗压能力、干燥收缩值等性能上均得到改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衡鼎建材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衡鼎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39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