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3993.5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2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冒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杉一植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31/00;A01G24/28;A01G24/15;A01G2/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01801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根 组培苗 楸树 生根材料 伤口愈合 须根 主根 生根成活率 根系活力 切口感染 营养钵苗 营养促进 切口处 病菌 长根 基质 扦插 新根 新叶 培育 愈合 自然环境 抚育 树苗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根材料的挑选;2)生根材料伤口愈合;3)组培苗扦插生根;4)营养钵苗抚育。本发明采用的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中,首先对生根材料的切口进行伤口愈合处理,再进行后续的生根培育,使得切口处的组织能够很好的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病菌的风险,后续能够更好的进行生根,并且缩短整个的生根培育时间,并且,生根之后的楸树苗能够在室温自然环境下长根,主根上有大量须根,根系活力强,3‑5天新根发出后直接吸收基质中的营养促进新叶抽生,且生根成活率高。本发明适用于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培育领域,涉及一种瓶外生根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
背景技术
楸树是紫葳科梓树属落叶乔木,在立地较好的条件下,树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以上。楸树原产地是我国,为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其树体高大挺拔,干形通直,树姿优美,花色艳丽,是高大观花乔木。因其材质优良,故素有“木王”之称。楸树木材价值高,出材率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成为濒危树种。楸树属深耕性树种,地表耕作层内须根很少,不与农作物争水肥,对于防治水土流失、阻滞风蚀、固定沙丘、保护农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楸树具有滞尘,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目前楸树主要采用播种、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方式进行繁育。但是由于楸树受其遗传特性的影响,种子繁殖存在自花不育的特点,因此发芽率较低,且后代性状分离严重。因此,要想保持母本植株的优良性状,只能进行无性繁殖,其中扦插生根的无性繁殖方式由于生根率低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生产中一般采用梓树作砧木,嫁接楸树进行楸树种苗的繁育这一方法,但梓树嫁接的楸树苗不耐重茬,根系易感染根瘤线虫病,一旦发病损失惨重,且易出现“大小脚病”,树木难以成材。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楸树是自根系种苗,不存在梓树感染根瘤线虫病的问题,但是传统楸树组培苗的生根方法需经历瓶内生根(25-30天)、瓶外生根炼苗(25-30天)、营养钵苗抚育(20-30天)三个阶段,获得成品苗需要70-120天,整个成品苗的获得周期较长。另外,传统楸树组培苗瓶内生根所采用的基质为附加糖、矿物质等的琼脂培养基,植株叶片不具备光合能力,根系多为肉质根,在温室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炼苗使其适应自然环境,且成活率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
因此,研究一种既能缩短成品苗的获得时间,又能生根成活率较高的培育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既能缩短成品苗的获得时间,又能提高生根成活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楸树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生根材料的挑选:挑选植株高度为2~4cm、继代周期为25~35天、叶色浓绿的楸树组培苗,切除基部叶片、腋芽,顶部留3~5片完全展开的叶片,获得生根材料A;
2)生根材料伤口愈合:将生根材料A的切口部位涂覆植物伤口愈合剂,之后接入培养基M中培养3~5天,获得生根材料B;
3)组培苗扦插生根:将生根材料B的切口部涂覆营养液N,于基质Ⅰ中进行扦插生根,培养7~14天,制得生根苗C;其中,所述楸树扦插生根用基质Ⅰ包括层状铺设的珍珠岩、草炭和蛭石;
4)营养钵苗抚育:将生根苗C移栽至装有基质Ⅱ营养钵中,培养20-28天得楸树生根苗D;其中,所述基质Ⅱ为双层基质,其中上层基质为体积比1~2:1:1的蛭石:珍珠岩,下层基质为体积比1~3:1~2:1的草炭:蛭石:珍珠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杉一植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杉一植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39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