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道路人行通道无障碍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9890.X | 申请日: | 201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9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尹祖超;邓越胜;彭圣华;李亮;贾瑞雨;高红艳;刘新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02;E01C7/32;E01C11/2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要道路 城市道路 无障碍结构 人行横道 人行通道 顶面 无障碍设计 常规做法 行人过街 交叉口 舒适性 人行道 相交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人行通道无障碍结构,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以及由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交形成的交叉口,所述次要道路设有次要道路人行横道,所述次要道路人行横道顶面高于分别位于两侧的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顶面。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连续性和舒适性,弥补目前城市道路人行道无障碍设计常规做法的不足,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工程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道路人行通道无障碍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文明风貌的体现。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人和机动车在此范围内交织。目前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往往从机动车的安全角度考虑,比如转弯半径通常取较大值,这样虽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但会导致行人的通行空间被挤压。另外,行人过街时,目前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年版)中的做法是设置无障碍坡道和人行横道,将人行道高程降至机动车道高程,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人过街的连续性和舒适性,且与机动车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机动车和行人在交叉口区域的通行是一对矛盾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城市道路人行通道无障碍结构,使其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连续性和舒适性,弥补目前城市道路人行道无障碍设计常规做法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道路人行通道无障碍结构,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以及由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交形成的交叉口,所述次要道路设有次要道路人行横道,所述次要道路人行横道顶面高于分别位于两侧的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顶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次要道路人行横道的结构由上到下依次设置为石材面层、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层、水泥砂浆整平层、C35混凝土调平层和路面结构基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次要道路人行横道与次要道路之间设有第一抬高放坡过渡段,所述次要道路人行横道与主要道路之间设有第二抬高放坡过渡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抬高放坡过渡段的坡度α≤1:20,所述第二抬高放坡过渡段的坡度β≤1:1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次要道路人行横道两侧分别设有条状平石,所述两条条状平石外侧分别与第一抬高放坡过渡段和第二抬高放坡过渡段相连,所述两条条状平石内侧均与石材面层、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层和水泥砂浆整平层相连,所述条状平石顶面与石材面层顶面相平,所述条状平石底面与C35混凝土调平层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要道路人行道上设有与主要道路人行横道对应的无障碍坡道,所述无障碍坡道与第二抬高放坡过渡段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无障碍坡道的坡度与第二抬高放坡过渡段坡度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次要道路人行横道顶面与次要道路路缘石齐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要道路机动车道中间设有与主要道路人行横道对应的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要道路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L1=30~40m,所述次要道路的次要道路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L2=10~20m,所述交叉口的路缘石转弯半径R=4~8m,所述次要道路人行横道的宽度L3=5~10m,所述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的宽度L4=2~4m,所述石材面层的厚度为12cm,所述水泥砂浆整平层的厚度为3cm,所述C35混凝土调平层的厚度为24cm。
对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交的十字型或T型平面交叉口,主要道路人行横道采用常规方式,次要道路人行横道为抬高区域,其高程与路缘石平齐,并在两侧采用抬高放坡过渡段与机动车道路面高程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98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重摩擦式避险设施
- 下一篇:一种单线小高架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