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根结线虫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72486.4 | 申请日: | 201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00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高宗军;李如美;李瑞娟;戴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63/38 | 分类号: | A01N63/38;A01N63/30;A01N63/22;A01N63/20;A01P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线虫 复合 微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根结线虫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利用蜡样芽孢杆菌ACCC02368、根瘤菌ACCC01041、凝结芽孢杆菌ACCC00403、哈茨木霉ACCC30423、非致病尖孢镰刀菌制成的复合菌粉与预处理载体混合制成,其中,非致病尖孢镰刀菌是从花生根系内部纯化、培养得到,对花生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更好,与蜡样芽孢杆菌ACCC02368、根瘤菌ACCC01041、凝结芽孢杆菌ACCC00403、哈茨木霉ACCC30423协同配合,增强了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预处理载体是将载体经非致病尖孢镰刀菌处理后得到,预处理载体与复合菌粉载体复合后,进一步增强了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不需再行添加噻唑膦即可实现良好的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花生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治根结线虫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根结线虫发病土壤里,根结线虫、花生和根际微生物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表明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根际微生物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根结线虫作为一种顽固的土壤病害,直接危害花生的根部营养吸收。花生感病后根的吸收功能被破坏,植株矮小发黄,结果少而稀。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70%以上,甚至绝收。
由于抗根结线虫病的种质资源稀少,所以目前花生根结线虫还是依赖于人工防治干预,主要分为化学农药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农药防治会导致线虫抗药性增强、虫口密度上升、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农药残留、病虫菌的抗药性增强、威胁人类健康等。物理防治主要是用来处理温室的种子、苗床和苗木,可能需要较长一段休棚期,打乱生产计划,影响作物生长周期,一般不适用于大田防治线虫。其应用范围有限,防治效果一般,有些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增加生产成本。生物防治可以有效避免化学农药防治和物理防治带来的诸多问题,无疑是当前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的有效措施。
目前针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也进行了一系列拮抗微生物筛选,但是现有的微生物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微生物在土壤根际的生态效应,也没有发挥复合微生物调节土壤肥力等作用。
非致病尖孢镰刀菌是根结线虫的拮抗菌,作为线虫生防菌具有巨大潜力,镰刀菌可以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毒杀卵粒,再定植于卵,影响其发育,由于内寄生特性使得菌株受到外界其他微生物竞争作用较小,所以有利于稳定的发挥功效。但是目前的尖孢镰刀菌菌剂往往使用大量的噻唑膦来配合制成,使用大量的噻唑膦将带来很高的经济成本,不适合大规模生产,防治效果差,噻唑膦除了自身降解速度快等缺陷外,其属于化学药物,长久使用不可避免会出现抗药性。专利CN103503924B公开了一种尖孢镰刀菌菌剂,虽然减少了噻唑膦的使用量,但是仍需要与噻唑膦配合使用。而且其专门应用于黄瓜、番茄等根结线虫的防治,将其用于花生根结线虫的防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比在黄瓜、番茄中的防治效果更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防治根结线虫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治根结线虫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菌种培养:先将花生根系内部的非致病尖孢镰刀菌纯化、培养,得到非致病尖孢镰刀菌菌种,备用;
(2)载体准备:将花生秧粉、松针粉、凹凸棒土加入二甲基亚砜-乙醇混合液中,加热搅拌,过滤,洗涤除去二甲基亚砜,干燥,研磨过筛,灭菌处理,得到载体,备用;
(3)载体预处理:先将步骤(1)所得非致病尖孢镰刀菌种无菌接种至PDA培养基中,培养4~5天,然后向其中倒入步骤(2)所得载体,继续搅拌培养10~12天,得到预处理载体,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24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