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聚集诱导的电化学发光特异检测RNA和DNA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2867.0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2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鲁理平;张霖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聚集 诱导 电化学 发光 特异 检测 rna dna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聚集诱导的电化学发光特异检测RNA和DNA的方法,属于聚集诱导电化学发光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合成cis‑[Ru(phen)2Cl2]·3H2O复合物;2)确定ssDNA、dsDNA和RNA序列;3)将制备好的cis‑[Ru(phen)2Cl2]·3H2O复合物溶于乙腈中,向内逐步加入百分比为10~90%的二次水使其聚集,在氮气范围下检测其电化学发光强度变化;4)加入ssDNA、dsDNA与RNA,在氮气范围下检测其电化学发光强度,并确定cis‑[Ru(phen)2Cl2]·3H2O复合物对RNA和DNA的筛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聚集诱导的电化学发光特异检测RNA和DNA的方法,属于聚集诱导电化学发光领域。
背景技术
半个世纪以前,科学家们发现大多数有机发光材料在稀溶液状态下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但是在聚集状态下不发光或者发光效率低,这种现象被称为聚集导致荧光淬灭效应(Aggregation Caused Quenching,ACQ)。科学家们尝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在2001年,唐本忠教授与他的团队首次发现与聚集导致荧光淬灭效应截然相反的现象。他们发现一系列硅溶胶分子在溶液状态下的荧光现象呈现不发光或弱发光,但在不良溶液中聚集成纳米悬浮粒或固态薄膜从而呈现强的荧光发光现象,他们将此现象命名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AIE)。大多数的芳香族发光物质为平面结构,因此在聚集时会出现强的π-π堆积作用,这就会导致能量非辐射损失,而AIE分子为非平面螺旋桨状发光体,在聚集时分子内旋受到限制,聚集后荧光增强。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指在溶液中的电极表面的物质发生电子转移,发光分子跃迁至激发态发光,它是将电能转换为辐射能的方法。与荧光技术相比,电化学发光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简便、试剂稳定、无毒无害与应用广泛等优点。最近,De Cola与他的团队将ECL技术与AIE效应结合,合成出新型具有聚集诱导电化学发光(Aggregation Induc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AIECL)性质的分子,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发光特性,为生物传感和免疫测定提供新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聚集诱导的电化学发光分子与特异检测DNA和RNA。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聚集诱导的电化学发光分子与特异检测DNA和RNA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ssDNA、与其碱基序列完全一致的dsDNA和将ssDNA中T碱基换为U碱基的RNA序列。
2)使用水合三氯化钌、邻菲罗啉和氯化锂合成cis-[Ru(phen)2Cl2]·3H2O复合物。
3)准备玻碳电极:用0.05μm Al2O3粉末打磨玻碳电极,依次用二次水、乙醇、二次水进行超声清洗,用氮气吹干电极表面。
4)将制备好的cis-[Ru(phen)2Cl2]·3H2O复合物溶于乙腈中,得到100-50μM的cis-[Ru(phen)2Cl2]·3H2O乙腈溶液,向内逐步加入fw%为10%~90%的去离子水使其聚集,在氮气范围下检测其电化学发光强度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28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