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捕获RNA原位高级结构及相互作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4194.2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99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薛愿超;蔡兆奎;曹唱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69 | 分类号: | C12Q1/686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张立娜 |
地址: | 1001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捕获 rna 原位 高级 结构 相互作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捕获RNA原位高级结构及相互作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固定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介导的RNA相互作用;在保持细胞完整的情况下行膜穿孔;降解游离RNA;在RNA3’末端行pCp‑biotin标记并原位近端连接;细胞消解后纯化含C‑biotin的嵌合体RNA;构建链特异性文库;高通量测序。本发明在不破坏细胞结构、保持细胞完整的情况下,原位处理胞内RNA,捕获生理状态下RNA分子内(间)相互作用;用pCp‑biotin标记RNA末端,非变性条件下原位连接,极大提高标记效率,同时降低分子间非特异连接;用C1磁珠能高效富集标记C‑biotin的嵌合体RNA,增加测序有效数据比例,降低测序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捕获RNA原位高级结构及相互作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遗传信息的载体DNA需要先转录成RNA,然后再翻译成蛋白质才能发挥生物学功能。RNA作为遗传信息的传递者,主要作用是编码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类编码蛋白质的RNA统称为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此外,人类基因组还转录产生了海量的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类RNA被称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目前已发现的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包括:tRNA、rRNA、siRNA、miRNA、piRNA、snoRNA、circRNA和lncRNA等,它们的异常表达和突变与癌症发生、发育和生殖缺陷等重大疾病相关。作为遗传信息的关键调控者,RNA往往需要先通过分子内碱基配对形成复杂的高级结构,然后再通过与其他的RNA分子相互作用才能发挥重要的生物学调控功能。利用测序技术,我们已经可以获得RNA的详细序列信息,但是对于RNA的结构,尤其是高级结构信息的获取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虽然一些物理手段,比如核磁共振、冷冻电镜和晶体学等方法可以解析RNA的高分辨率结构和分子内及分子间相互作用,但是这些技术的通量太低。目前国际蛋白质数据库PDB中收录的人源RNA的高分辨率结构屈指可数。因此,如何系统和精确的解析RNA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依然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年来,大量分析RNA二级结构的技术被开发出来,这些技术的特点是先利用化学修饰或者酶切处理RNA,然后再进行建库测序,例如:DMS-seq、Structure-seq、icSHAPE等,他们利用了单链区的RNA容易被化合物DMS(dimethyl suberimidate,硫酸二甲酯)或NAI-N3等修饰的特点,通过分析反转录酶停止的位置而推导RNA的哪些碱基处于单链区。此外,对于RNA结构中的双链配对区域,目前也有多个方法可以解析,例如PARIS、LIGR-seq和SPLASH等。这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培养基中加入Psoralen或AMT,它们进入细胞后会穿过细胞膜并迅速结合到RNA上双链配对的区域,经254nm的紫外线(UV)照射后,细胞内配对的RNA会被psoralen或AMT共价交联起来,之后对富集出的RNA进行片段化处理,并在溶液中进行近端连接。然后对连接后的RNA进行365nm UV照射后可打开psoralen或AMT与双链RNA之间的共价键,之后进行文库构建和测序。以上方法虽然可以高通量的研究RNA的单链区和双链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不能捕获非Watson-Crick配对以及远距离的RNAloop-loop相互作用。第二,这些连接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存在非特异性连接,不能反映RNA在细胞内的真实结构,导致大量的假阳性分子间连接。第三,测序所得数据中,嵌合体reads(chimeric reads,即不同RNA片段间连接的产物)比率较低,无用数据太多。RNA近端连接技术(RPL)理论上可以克服以上技术缺陷,但由于缺乏交联和嵌合体RNA富集,因此导致RPL技术只能鉴定分子内相互作用,而不能鉴定分子间的RNA-RNA相互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41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