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频覆铜板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4398.6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3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谭台哲;张永光;黄国宏;唐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9C65/02 | 分类号: | B29C65/02;B29C70/28;C23C4/08;C23C4/134;C23C4/137;B29L7/00;B29L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李俊康 |
地址: | 517000 广东省河源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高频覆铜板 等离子喷涂 合金中间层 等离子喷涂工艺 耐冲击性能 尺寸约束 服役性能 高频板材 基板制备 加工性能 孔洞缺陷 耐热性能 冶金结合 制备过程 传统的 金属层 铜箔层 基板 铜箔 样件 固化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频覆铜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基板制备、等离子喷涂金属层及铜箔层压固化等工序,该方法在传统的高频覆铜板制备过程中,增加了等离子喷涂的设置,克服了现有高频板材制备的缺点,等离子喷涂工艺效率高、工艺简单和不受样件形状尺寸约束,同时合金中间层可分别与基板和铜箔形成良好的冶金结合,合金中间层薄且均匀,裂纹及孔洞缺陷少,结合强度高,使用本发明所制备的高频覆铜板,其高温服役性能优异、加工性能优异、耐冲击性能高、耐热性能好、制备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铜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频覆铜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已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社会,IT产业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推动力。5G时代的来临、自动驾驶、汽车防撞系统、高速大容量存贮器、定位系统、物联网等广泛应用,均要求所用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具有高频、高速和大容量存储及传输信号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确保不断增加的通讯容量,电子产品通信频率越来越高。信息处理和信息传播的高速化,要求覆铜板有更高的高频特性、更低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现代通讯业的飞速发展,为高频覆铜板的制造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市场。
影响高频覆铜板介电特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覆铜板制造的技术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树脂体系、增强材料、填充材料、组分材料在基板中的体积含量和其界面,以及所采用的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高频覆铜板的设计,就是要选择适合的树脂体系,原、辅材料,开发合理的配方,设计实用合理的工艺路线,解决好不同工序中各种界面问题,在制造过程中慎用各种助剂及添加剂,尽可能在体系中少引入杂质。目前由于覆铜板在各个方领域的应用使得对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主要体现在: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受热稳定性、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等方面。但目前发展的高频覆铜板仍有缺点,如其界面结合强度性能一般,特别是在高温工况下界面结合强度不稳定,需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了一种高频覆铜板的制备方法,使用本技术方案所制备的高频覆铜板,具有力学性能优良、加工性能好等优点,特别是在高温工况下界面结合强度稳定性好,同时仍能保持良好的介电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高频覆铜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基板制备;
02.等离子喷涂金属层:在基板表面进行均匀等离子喷涂,等离子喷涂在基板表面形成合金中间层后得到复合基板,所述合金中间层的厚度为10-50μm;
03.铜箔层压固化:将所述复合基板叠放在铜箔之间,在真空压热机中层压固化,所述合金中间层与所述铜箔扩散结合后获得高频覆铜板。
进一步地,步骤03中的等离子喷涂金属层,喷涂电压为40-60V,电流为500-700A,等离子气体流量为30-50L/min,辅助气体流量为3-10L/min,送粉气体流量5-20g/min。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等离子气体为Ar气,所述辅助气体为H2。Ar气电离电位较低,等离子弧稳定且易于引燃,弧焰较短,适于小件或薄件的喷涂,此外Ar气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氢气能显着提高电弧电压,使氢等离子射流有很高的焓值,当与氩气混合使用时,使等离子射流的切割能力大大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合金中间层为金属铝、镍、铝合金或镍合金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复合。
进一步地,步骤03中的等离子喷涂金属层,喷涂喷枪与基板表面距离为10-20cm,喷涂作业窗口高度范围为5-15cm。
进一步地,步骤03中的热压条件为压力20-40Kg/cm2,温度为190-230℃,时间100-18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未经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43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