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空调单元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4828.4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9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申基荣;郑大瀷;权东浩;张承赫;李城齐;柳在春;金润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陈鹏;李静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空调 单元 | ||
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单元,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鼓风单元,包括通过共用旋转轴和驱动单元而一起旋转的第一鼓风扇和第二鼓风扇;旁路通道;以及控制门,设置在第一通道的出口和第二通道的出口、加热芯、以及旁路通道之间,以控制从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排放的空气通过加热芯,或者不通过加热芯而穿过旁路通道。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单元。空调单元在切换空气通道的同时执行冷却/加热,而不使用改变制冷剂的热泵系统。与现有的空调系统不同,空调单元通过集成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来集成了鼓风扇电机(blower moter)。
背景技术
因为没有特定的热源(例如发动机),电动车辆需要使用电能进行加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现有技术中使用热泵系统。这些系统具有复杂的制冷剂/冷却水通道并且效率低。
因此,已经研究了一种系统,该系统将制冷剂回路保持为单向,并且如果需要,使用来自蒸发器的冷空气或来自冷凝器的热空气。
然而,该系统还具有复杂的通道和门,用于选择供应到车辆内部的空气和将空气排放到车辆外部。每个通道都需要一个鼓风扇,从而增加了系统的重量和体积。
以上描述是作为本公开的相关技术提供的,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背景,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包括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领域中。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单元。空调单元在切换空气通道的同时执行冷却/加热,而不使用改变制冷剂的热泵系统,并且通过集成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来集成鼓风扇电机,这与现有的空调系统不同。
鉴于上述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单元可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每个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鼓风单元,包括第一鼓风扇和第二鼓风扇,所述第一鼓风扇和所述第二鼓风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并且通过共用旋转轴和驱动单元而一起旋转;冷却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中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一鼓风扇之间;加热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处;旁路通道,设置在所述加热芯的一侧,以绕过所述加热芯;以及控制门,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所述加热芯、以及所述旁路通道之间,以控制从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排放的空气通过所述加热芯,或者不通过所述加热芯而穿过所述旁路通道。
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门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处。当所述第一开门打开时,已经通过所述冷却芯的空气可被排放到外部。当所述第一开门关闭时,已经通过所述冷却芯的空气可被排放到所述控制门。
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开门可设置在加热芯的下游位置。当第二开门打开时,已经通过加热芯的空气可被排放到外部。当第二开门关闭时,已经通过加热芯的空气可被排放到车辆内部。
冷却芯和加热芯可分别是通过制冷管线连接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压缩机和膨胀阀可设置在制冷管线中。
用于车辆的空调单元还可包括进气壳体和耦接到进气壳体的侧面的排气壳体。分别具有入口和出口的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可形成在进气壳体中。可在排气壳体中形成分成为两个空间的鼓风室。第一鼓风扇和第二鼓风扇可分别设置在鼓风室的空间中。第一进气通道的出口可与设置第一鼓风扇的空间的入口连通,从而形成第一通道。第二进气通道的出口可与设置第二鼓风扇的空间的入口连通,从而形成第二通道。
冷却芯可设置在第一进气通道中。第一鼓风扇可被设置为在鼓风室内靠近进气壳体。第二鼓风扇可被设置为在鼓风室内远离进气壳体。第一进气通道的出口可直接连接到第一鼓风扇。第二进气通道的出口在绕过鼓风室之后在相对侧可连接到第二鼓风扇。
进气壳体可耦接到排气壳体的一侧。用于鼓风单元的驱动单元可耦接到排气壳体的另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48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