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预制件的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9531.7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6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旭;沈清清;夏宪忠;朱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浚浦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1/04 | 分类号: | B28B1/04;B28B11/08;B28B11/24;B28B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预制件 导热管 蒸汽养护 制备工艺 整体生产效率 混凝土浇注 受外界环境 光面 技术要点 快速稳定 生产过程 生产效率 制备过程 钢筋笼 拆模 埋件 模面 拼装 涂油 振捣 吊装 模具 混凝土 钢筋 铺设 入库 贯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预制件的制备工艺,涉及混凝土预制件技术领域,解决了因混凝土预制件在生产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其整体生产效率不稳定的问题。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拼装涂油;步骤二,安装钢筋及埋件;步骤三,铺设导热管;步骤四,混凝土浇注振捣;步骤五,混凝土模面、光面;步骤六,蒸汽养护;步骤七,拆模吊装入库。技术要点是将多个导热管贯穿设置在模具中,且导热管固定在钢筋笼上,并结合蒸汽养护,能够使混凝土预制件在制备过程中保持快速稳定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预制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件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预制件,故又称PC构件,是指在工厂中通过标准化、机械化方式加工生产的混凝土制品。而凝土预制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地基基础、预制钢结构钢柱基础、路灯广告牌柱钢筋混凝土基础、预制楼板等。
在公开号为CN108621295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混凝土预制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装料S1.1、将搅拌、混料好的混凝土灌入混凝土预制件灌装机的混料斗内;
S2、制造S2.1、将空模具放置在混凝土预制件灌装机的工作台上;根据混凝土预制件灌装机上的出料口数量排布好;S2.2、混凝土预制件灌装机的电控柜控制混料斗移动至工作台的上方;然后,调节混料斗的位置,使其下料口对准下方的空模具;S2.3、电控柜控制混料斗开始下料,同时开启工作台下的震动电机;电控柜控制混料斗注满工作台上的空模具后,混料斗移动至清洗槽的上方;S2.4、震动机震动一段时间后停止震动;电控柜控制工作台上的滚轴转动,把工作台上的模具输送到输送台上;S2.5、输送台把模具输送到指定位置处或者通过运输工具转运到别处;同时,工作台上的滚轴停止转动,开始进入下一轮空模具摆放;
S3、清洗S3.1、混料斗内的混凝土用完后,移动至清洗槽的上方;水管通入混料斗内冲洗混凝土残留;污水从下料口流入清洗槽,最后,从清洗槽内引导流入下水道。
上述专利中,混凝土预制件生产工艺的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能保持工作环境、机器的清洁度,且生产出的混凝土预制件平整度高、美观大方,但受温度环境的影响,该混凝土预制件生产工艺并不能保证生产效率的稳定性,而导致其整体应用效果较差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因混凝土预制件在生产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其整体生产效率不稳定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件的制备工艺,通过将多个导热管贯穿设置在模具中,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其能够使混凝土预制件在制备过程中保持快速稳定的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预制件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拼装涂油,将模具拼装成型,进行固定后,清理模具内腔中的杂物,并在其内侧壁上喷涂脱模油;
步骤二,安装钢筋及埋件,按照图纸要求,用专用吊具将钢筋笼吊放到模具中,进行固定后,安装预埋件,并将预埋件固定在模具相应预留位置;
步骤三,铺设导热管,将多个导热管贯穿设置在模具中,且导热管固定在钢筋笼上;
步骤四,混凝土浇注振捣,配比混合混凝土,将混凝土浇注在模具中,且导热管中也完全填充有混凝土,并用振捣棒插入混凝土中进行均匀振捣,振捣至混凝土表面无明显气泡溢出即完成振捣工作;
步骤五,混凝土模面、光面,完成振捣后,对模具的外表面进行卫生清理,待混凝土初凝强度达到要求后,用抹子对混凝土构件外表面进行摸面和光面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浚浦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交浚浦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95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CT可视化和3D打印的岩样制备方法
- 下一篇:振捣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