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操控支撑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98444.8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5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阳;程祥;郑光明;郭前建;徐汝锋;凌四营;蔡引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M11/04 | 分类号: | F16M11/04;F16M11/08;F16M11/10;F16M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操控 支撑 支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包括被支撑物、连接杆、传感器、T型板、关节、支架、抱闸、减速电机、轴、联轴器、电机、X轴移动组件、Z轴移动组件、X轴旋转组件、Z轴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被支撑物通过连接杆安装在Z轴移动组件的底板上,Z轴移动组件的运动滑台固定安装在X轴移动组件的运动滑台上,X轴移动组件的底板与T型板固定连接,X轴旋转驱动装置安装在关节远离T型板的一侧的上部,关节远离T型板的一侧由X轴旋转驱动装置带动绕X轴做旋转运动,Z轴旋转驱动装置安装在关节靠近T型板的一侧的上部,T型板由Z轴旋转驱动装置带动绕Z轴做旋转运动。采用本发明,能够智能的操控被支撑物的移动和旋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属于智能工具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智能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多数的工具都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电视等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支架由传统的固定式发展出了可调式的支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距离和角度,但是这些可调式是的支架基本上都是手动调节的,非常不方便。为了更加简单、智能的操控被支撑物的移动和旋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实现了被支撑物的智能化操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操控的支撑支架,可以实现被支撑物高效的移动和旋转。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包括被支撑物、连接杆一、连接杆二、连接杆三、连接杆四、传感器、T型板、关节、支架、抱闸、减速电机、轴一、轴二、联轴器、电机一、电机二、电机三、X轴移动组件、Z轴移动组件、X轴旋转组件、Z轴旋转组件,其中,X轴移动组件与Z轴移动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底板、2个导轨、运动滑台和运动滑台驱动装置;以X轴移动组件为例,运动滑台支撑在导轨上;X轴移动组件中的导轨固定安装在X轴移动组件中的底板上,Z轴移动组件中的导轨安装在Z轴移动组件中的底板上,其特征在于:四个传感器分别固定安装在连接杆一、连接杆二、连接杆三、连接杆四上,被支撑物通过连接杆一、连接杆二、连接杆三、连接杆四安装在Z轴移动组件的底板上;Z轴移动组件的运动滑台固定安装在X轴移动组件的运动滑台上;X轴移动组件的底板与T型板固定连接,T型板与轴二固定连接,轴二通过轴承支撑在关节靠近T型板的一侧上;关节远离T型板的一侧与轴一固定连接,轴一通过轴承支撑在支架上;X轴旋转驱动装置安装在支架的一侧;Z轴旋转驱动装置安装在关节靠近T型板的一侧的上部;用手触摸被支撑物内侧或者外侧边框时,被支撑物受到的力会传给与其相连的连接杆一、连接杆二、连接杆三和连接杆四,连接杆一、连接杆二、连接杆三和连接杆四受到外力会产生一定的变形量,此时安装在连接杆一、连接杆二、连接杆三和连接杆四上的传感器会检测到相应的信号,根据检测到的信号驱动电机产生所需的运动。
所述的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X轴移动组件的运动滑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二、联轴器和丝杠组件,其中,电机二采用步进电机,或采用旋转伺服电机,电机二通过联轴器连接丝杠组件,X轴移动组件的运动滑台与丝杠组件上的直线移动运动件固定连接。
所述的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Z轴移动组件的运动滑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三、联轴器和丝杠组件,其中,电机三采用步进电机,或采用旋转伺服电机,电机三通过联轴器连接丝杠组件,Z轴移动组件的运动滑台与丝杠组件上的直线移动运动件固定连接。
所述的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X轴旋转驱动装置包括减速电机、联轴器和轴一,减速电机通过联轴器与轴一固定相连。
所述的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X轴旋转驱动装置中的轴一一端与联轴器相连,另一端与抱闸相连。
所述的智能操控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Z轴旋转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一、联轴器和轴二,其中电机一采用步进电机,或采用旋转伺服电机,电机一通过联轴器与轴二相连。
1、操作更加简便、智能;
2、灵敏度高;
3、具有普遍适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84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