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式旁路负荷开关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11513.4 | 申请日: | 2019-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3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于百业;胡德敏;袁玉柱;郭维;陈允柯;王衡;张小委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海伦哲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02 | 分类号: | H01H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副臂 主臂 旋转驱动单元 底座 旁路负荷开关 单元连接 固定装置 旋转传动 转轴转动 车载式 上端 驱动 转轴 车载平台 垂直状态 控制系统 升降平台 同步旋转 作业效率 下端 平行 侧面 | ||
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载式旁路负荷开关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固定在车载平台上的底座、主臂和副臂;主臂的下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底座上;副臂的上端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在主臂的上端;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平行;底座设置有旋转驱动单元;旋转驱动单元通过第一旋转传动单元连接主臂,驱动主臂旋转;同时旋转驱动单元通过第二旋转传动单元连接副臂,驱动副臂旋转;且旋转驱动单元驱动主臂和副臂沿相反方向同步旋转;且主臂相对底座的旋转角度与副臂相对主臂的旋转角度相同;副臂的一侧面还设置用于安装旁路负荷开关的升降平台。本发明的使用通过控制系统实现,节省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副臂始终处于垂直状态,结构紧凑,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施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式旁路负荷开关的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现有的电网检修作业通过使用旁路负荷开关实现电网不停电作业。目前旁路负荷开关一般作为独立设备运输至作业现场,与旁路电缆等连接,通过旁路负荷开关搭建临时旁路系统,实现对配网线路的负荷转移,形成旁路系统,达到不停电检修的目的。
目前旁路负荷开关运输至作业现场并开展作业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直接作为独立设备,采用运输车运输至现场后,搬运至作业位置,然后通过吊装的方式固定在电杆上,这种方式由于没有专用的固定装置,旁路负荷开关运输时容易磕碰损坏,同时现场需要人工搬运和吊装,费时费力;另一种方式是将旁路负荷开关作为专用设备固定安装在专用车辆内,专用车辆内部设有专用的开关固定装置,可有效保护旁路负荷开关运输的安全性。
例如专利号CN205344656U的实用新型专利—可移出式旁路开关车,包括汽车底盘、车厢及带有导向轮的负荷开关小车,当使用负荷开关时,需要人工将装有负荷开关的小车利用导轨从车厢内移出。
专利号CN204020674U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带伸缩旋转装置的旁路开关车,包括汽车底盘、车厢、负荷开关及其伸缩旋转装置,使用负荷开关时,伸缩旋转装置先伸出车厢,然后将负荷开关旋出。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解决了旁路负荷开关运输过程中的固定防护可靠问题,但现场作业时仍需通过专用装置搬出至车辆外部,目前一般采用车载吊装机构或滑道的方式,将负荷开关移动至车厢外部,通过人力搬运、吊装固定在电杆上,操作不便。虽然该方案具有一定的自动功能,但不能有效解决负荷开关的操作高度及缩减车载平台空间的问题。旁路负荷开关一般采用专用操作杆进行分合闸操作,以保证操作人员与旁路负荷开关间的安全距离,在车内或车载平台上操作,受车内空间或车载平台的限制,不能保证有效操作高度。
已公知技术方案都是解决了旁路负荷开关的运输固定或从车内搬运至车外的问题,由于受到固定装置在车辆内部安装空间的影响,无法解决旁路负荷开关使用时的安全操作距离问题,同时由于旁路负荷开关的分合闸的作业高度与连接作业电缆时的作业高度不同,车载固定装置的安装尺寸无法满足作业高度要求,造成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载式旁路负荷开关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安装操作旁路负荷开关的作业时,操作方便,使用效率高,安全性高。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载式旁路负荷开关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载平台上的底座、主臂和副臂;所述主臂的下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副臂的上端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在主臂的上端;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平行;
所述底座设置有旋转驱动单元;所述旋转驱动单元通过第一旋转传动单元连接主臂,驱动主臂旋转;同时旋转驱动单元通过第二旋转传动单元连接副臂,驱动副臂旋转;且旋转驱动单元驱动主臂和副臂沿相反方向同步旋转;且主臂相对底座的旋转角度与副臂相对主臂的旋转角度相同;
所述副臂的一侧面还设置用于安装旁路负荷开关的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可沿副臂延伸方向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海伦哲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徐州海伦哲特种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15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