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测气动原理的塑料造粒生产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18276.4 | 申请日: | 201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3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吴生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生媛 |
主分类号: | B29B9/06 | 分类号: | B29B9/06;B26D1/29;B26D5/12;B26D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主机 造粒仓 气动原理 生产设备 塑料造粒 出料箱 压轴 自测 挤出 长度变化 等距切割 扣合方式 快速切割 气动旋转 设备基座 塑料颗粒 控制器 上端 分离条 气动腔 扇面轴 收集仓 贴面板 后移 料斗 转盘 装设 挤压 切割 平整 加工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测气动原理的塑料造粒生产设备,其结构包括驱动主机、料斗、造粒仓、出料箱、收集仓、控制器、设备基座,驱动主机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驱动主机顶部末端,驱动主机上端设有造粒仓,造粒仓前端设有装设出料箱的凹槽。本发明塑料颗粒从贴面板挤出后与外包转盘接触挤压,根据挤出的长度变化带动压轴后移,到达气动腔对应位置后带动扇面轴与压轴进行气动旋转,进而使分离条能够对颗粒进行快速切割,实现了对颗粒的单独、等距切割处理,且高效切割状态下保证了颗粒的平整,方便了后续的包装与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粒生产用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基于自测气动原理的塑料造粒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塑料在合成、成型加工、流通的过程中会产生废料以及废弃制品,废弃制品是在生活民用以及工业用途中使用过并淘汰下来的塑料,塑料属于短期无法腐烂的材料,并且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市面通过塑料造粒生产设备来对废气的塑料进行回收,通过热化处理将塑料集中,再由颗粒形式产出,可以当作原料再次使用,经过回收挤出的颗粒叫做PP再生料。市面上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现技术的造粒生产设备对于颗粒切除工序精准度不够,导致颗粒的长度不一致,不利于收集,并且常常会因为热化粘性出现颗粒锥面,导致在后续的装袋工序上对包装袋造成破损,有待优化。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自测气动原理的塑料造粒生产设备,以解决现技术的造粒生产设备对于颗粒切除工序精准度不够,导致颗粒的长度不一致,不利于收集,并且常常会因为热化粘性出现颗粒锥面,导致在后续的装袋工序上对包装袋造成破损,有待优化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自测气动原理的塑料造粒生产设备,其结构包括驱动主机、料斗、造粒仓、出料箱、收集仓、控制器、设备基座,驱动主机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设备基座顶部末端,驱动主机上端设有造粒仓,造粒仓前端设有装设出料箱的凹槽,出料箱通过嵌合方式安装于造粒仓左侧后端,驱动主机通过料斗与造粒仓相连接,收集仓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设备基座前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造粒仓包括分切机构、防护外框、输出管道、热化管、导入管,导入管设于料斗底部,输出管道左端与导入管相扣合,分切机构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输出管道右端,热化管设有两个以上,且均匀等距分布于输出管道四周,防护外框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分切机构右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分切机构包括均切器、主动轮、自测机构、转送机构,转送机构为圆筒形结构,且与主动轮右端相套合,均切器设有两个以上,且均匀等距分布于自测机构左侧,自测机构分别与转送机构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输出管道包括分料仓、分料孔、贴面板,分料孔设有两个以上,且均匀等距分布于贴面板内部,贴面板左侧与分料仓右端相连接,分料孔与均切器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均切器包括分离条、外包转盘、联转盖帽,联转盖帽设于外包转盘中部,并为一体化结构,分离条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外包转盘内部后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自测机构包括压轴、无阻面、气动腔、扇面轴,压轴设有两个以上,且贯穿连接于主动轮内部,主动轮内部右端均匀等距分布有气动腔,扇面轴通过套合方式分别安装于压轴右端,无阻面设于扇面轴右端,并为一体化结构,气动腔顶部与无阻面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转送机构包括排料口、集中口、引导片,集中口设于转送机构左端中部,并为一体化结构,引导片设有两个以上,且均匀等距分布于集中口四周,排料口设于引导片末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分离条左侧垂直设有刀刃面,在与物料接触后能够快速将其切除,提高分离效率。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扇面轴右端分别装配有弹性元件,能够为压轴的复位提供动力,以便于后续的自测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生媛,未经吴生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82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