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电容密度的MIS芯片电容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0463.6 | 申请日: | 201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0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汤寅;张龙;杨党利;姚伟明;王霄;顾晓春;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94 | 分类号: | H01L29/94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 密度 mis 芯片 | ||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高电容密度的MIS芯片电容,包括重掺杂衬底,在重掺杂衬底下方设有背面多层金属,在重掺杂衬底上表面部分区域设有深沟槽阵列,深沟槽阵列上表面和重掺杂衬底上表面部分区域设有绝缘层,绝缘层上表面部分区域设有填充层,绝缘层上方部分区域和填充层上方边缘区域设有钝化层,填充层上方部分区域和钝化层上方部分区域设有缓冲层,缓冲层上方设有正面多层金属。本发明采用深沟槽阵列的结构极大提升电容的有效电极面积,同时保留MIS电容低温度系数的优势,可通过改变深孔槽排布密度准确设计电容密度,其制备工艺简单,与普通半导体薄膜工艺兼容,成本低廉,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适合批量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高电容密度的MIS薄膜电容器深沟槽结构,属于半导体元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MIS结构(即金属-绝缘层-半导体结构)作为一种研究半导体表面效应的重要电容器结构,经过多年深度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微波耦合、隔直、滤波等多个技术领域。近年来,随着电容器的高温性能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低温度系数电容器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尤其集中于自动汽车、制导、航空航天等领域。常规的陶瓷电容器温度系数较差,例如X7R电容的电容值温度系数(-55℃~125℃)仅达到15%,而采用SiO2、Si3N4作为绝缘层的硅基MIS电容的温度系数则非常优秀,在全温区(-55℃~150℃)内其温度系数低于1%,具有极强的温度稳定性,十分适合在宽温度范围下工作。然而,传统的平面结构硅基MIS电容由于介质层的介电常数过低,导致其电容密度相比陶瓷电容低很多,虽然可以通过降低介质层厚度一定程度上增大电容密度,但其耐压也会随之降低,上述技术问题极大地阻碍了硅基MIS电容的进一步市场推广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MIS电容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操作工艺简单、实现难度低的高电容密度的MIS芯片电容结构,从而解决常规MIS电容电容密度低、同耐压电容密度不可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高电容密度的MIS芯片电容,包括重掺杂衬底、背面多层金属、深沟槽阵列、绝缘层、填充层、钝化层、缓冲层、正面多层金属;其中背面多层金属覆盖于重掺杂衬底的下表面,深沟槽阵列设于重掺杂衬底的上表面;绝缘层整体覆盖于重掺杂衬底与深沟槽阵列上表面;填充层设于绝缘层的上表面,其上表面为扁平状,其下表面设有若干凸起,与深沟槽阵列的各个孔槽位置一一对应,并充分填满各个孔槽;钝化层设于绝缘层的上表面,并覆盖填充层与绝缘层的相接处设置,钝化层的中央留有部分裸露的填充层;缓冲层设于被钝化层环绕的部分裸露的填充层的上表面,并覆盖钝化层与填充层的相接处;正面多层金属设于缓冲层的上表面。
所述的重掺杂衬底为N型或者P型,通过高掺杂磷、砷或者硼元素来实现,掺杂浓度为1018~1020。
所述的深沟槽阵列为多孔槽阵列,每个孔槽为圆形开口,每相邻的三个孔槽的圆心构成正三角型排布。
所述的绝缘层为氧化硅/氮化硅复合介质层,氧化硅采用高温热氧化、低压力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者原子层沉积法形成,氮化硅采用低压力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者原子层沉积法形成。
所述的填充层通过原位生长掺杂多晶硅形成,或者采用先生长多晶硅再进行磷掺杂完成。
所述的钝化层通过低压力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者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氧化硅得到;或通过低压力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者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氧化硅/氮化硅复合介质层得到。
所述的缓冲层通过溅射Al-Si合金得到。
本发明的优点:
(1)通过在硅衬底上进行深沟槽阵列的刻蚀,极大地增加了电容的有效电极面积,在相同耐压下其电容密度相比传统平面硅基MIS芯片电容可提升至50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04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结晶性层叠结构体和半导体装置
- 下一篇:一种背接触电池的电极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