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柱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4284.X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55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宫井秀和;藤村统;上坂阳太;谷冈康弘;大须贺章朗;铃木拓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艳江;董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柱(10),该转向柱(10)包括:筒形构件(20),该筒形构件(20)以允许转向轴(15)伸长及缩短的方式保持转向轴(15);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保持筒形构件;固定构件(40;40a),该固定构件固定至车身(120);联接构件(60),该联接构件将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联接;以及能量吸收构件(50;50a;50b),该能量吸收构件部分地固定至保持构件。当保持构件沿轴向方向向前移动指定距离时,联接构件使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断开联接。固定构件具有接合部分(45;46;49),该接合部分布置成当保持构件沿轴向方向向前移动指定距离或更长时处于接合部分与能量吸收构件的被接合部分接合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柱。
背景技术
对于转向柱,需要一种吸收在二次碰撞期间来自驾驶员的冲击的机构,在二次碰撞中,驾驶员由于车辆的碰撞而与方向盘碰撞。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5-9685(JP 2015-9685A)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吸收构件的转向装置,该吸收构件吸收在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能量。该转向装置包括上支架、与上支架一体地移动的接合部分、固定部分和吸收构件。固定部分通过螺栓固定至车身,并且因此固定部分在车身中的相对位置在二次碰撞之前和二次碰撞之后是固定的。吸收构件包括:被固定部分,该被固定部分固定至固定部分;被接合部分,该被接合部分与接合部分相对;联接部分,该联接部分将被固定部分与被接合部分联接;以及空行部分。空行部分使被接合部分以与接合部分保持指定的空行距离的方式布置。在二次碰撞期间,上支架沿指定的移动方向移动。当联接部分通过接合部分与被接合部分的接合而变形时,吸收构件吸收二次碰撞中的能量。
在上述转向装置中,处于可与固定部分(囊状部)分开状态的上支架通过螺栓与囊状部一起紧固至车身。囊状部和上支架通过树脂销进一步彼此联接。在这种结构中,上支架在二次碰撞发生时移动。因此,树脂销破裂,并且上支架与囊状部分开。然后,移动的上支架的接合部分与吸收构件接合。以这种方式,吸收构件吸收由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量。
然而,如在上述结构中那样,在二次碰撞期间通过冲击与车身断开固定并且移动的构件(移动构件)与吸收构件接合的结构中,移动构件的被接合部分和吸收构件的被接合部分相对于车身移动。由于这个原因,例如,难以在二次碰撞期间获得移动构件与吸收构件之间的稳定接合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柱,该转向柱能够通过简单的构型执行适当的冲击吸收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转向柱是设置在车身中的转向柱。该转向柱包括筒形构件、保持构件、固定构件、联接构件和能量吸收构件。筒形构件以允许转向轴在轴向方向上向前伸长及缩短的方式保持转向轴。保持构件保持筒形构件。固定构件固定至车身。联接构件构造成将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联接。联接构件构造成当保持构件沿轴向方向向前移动指定距离时使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断开联接。能量吸收构件部分地固定至保持构件。固定构件具有接合部分,该接合部分布置成在二次碰撞期间保持构件沿轴向方向向前移动指定距离或更长的情况下处于接合部分与能量吸收构件的被接合部分接合的位置。
在转向柱中,接合部分可以以从固定构件突出的方式设置。被接合部分可以是设置在能量吸收构件中的开口。接合部分可以以延伸穿过开口的方式布置。开口可以定尺寸成使得在开口与接合部分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后侧之间设置有间隙。在接合部分的从开口暴露的部分上可以设置有头部,头部具有当在接合部分的突出方向上观察时比开口大的部分,并且头部可以在突出方向上与开口的周边边缘分开布置。
在转向柱中,头部可以是螺栓的头部,该螺栓通过将固定构件与车身紧固来将固定构件固定至车身。接合部分可以具有通孔,该通孔使螺栓的轴部分在突出方向上延伸穿过接合部分。能量吸收构件可以呈板状形状。接合部分从固定构件起的突出长度可以大于能量吸收构件中的开口的周边边缘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捷太格特;富士机工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捷太格特;富士机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42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