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力磁声三场数据融合工业设备损伤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32648.9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2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潘怡君;郑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D5/54 | 分类号: | G01D5/54;G01D5/56;G01D5/6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巨智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力磁声三场 数据 融合 工业 设备 损伤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力磁声三场数据融合工业设备损伤识别方法,采集工业设备正常工况下的力磁声三场数据,并对采集到的力磁声三场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对处理后的力磁声三场数据进行奇异值分解,计算相应的奇异值矩阵以及负荷向量,并且利用F‑分布计算得到工业设备的统计量阈值;对待检测的力磁声三场样本观测值,根据奇异值矩阵以及负荷向量,分别计算待检测的力磁声三场样本观测值的T2统计量,并转化为损伤存在的条件概率;将损伤存在的条件概率利用贝叶斯推理的方法进行融合,得到工业设备损伤识别结果。本发明能够实现多场数据融合,降低了单场数据对损伤识别的误差,提高了损伤识别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设备损伤识别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力磁声三场数据融合工业设备损伤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过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基础,工业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能够减少经济损失,保障操作人员安全。因此,工业设备的损伤识别被广泛研究。目前,工业设备损伤识别主要是基于一种类型的数据,例如,起重机的损伤识别主要基于来自力场的数据。但是,根据单一种类的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损伤识别,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损伤识别率。如果工业设备存在损伤,势必会造成设备的寿命降低,还可能威胁操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考虑利用工业设备采集的力磁声多场数据,进行数据融合,提高损伤识别的检测效果。
传统的基于数据的工业设备损伤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如主元分析(PCA),偏最小二乘(PLS),隐马尔可夫模型(HMM),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以及相应的改进方法。上述方法均是针对单场数据进行建模损伤识别的,而仅仅利用单场数据,由于数据采集部位的局限性,可能导致较低的损伤识别率。因此需要考虑将多场数据进行融合,利用多场数据的有用信息,提高工业设备损伤识别效果。贝叶斯推理是一种统计融合的方法,是基于贝叶斯法则的。贝叶斯推理需要利用一些先验知识,计算得到条件概率实现数据类别识别。根据工业设备传感器采集到的多场数据,计算贝叶斯推理需要的条件概率,以及设备存在损伤的先验概率,能够实现多场数据融合,降低了单场数据对损伤识别的误差,提高了损伤识别的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力磁声三场数据融合工业设备损伤识别方法,解决了单场数据损伤识别准确率较低、存在局限性的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力磁声三场数据融合工业设备损伤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工业设备正常工况下的力磁声三场数据,并对采集到的力磁声三场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对处理后的力磁声三场数据进行奇异值分解,计算相应的奇异值矩阵以及负荷向量,并且利用F-分布计算得到工业设备的统计量阈值;
步骤2:对待检测的力磁声三场样本观测值,根据步骤1得到的奇异值矩阵以及负荷向量,分别计算待检测的力磁声三场样本观测值的T2统计量,并转化为损伤存在的条件概率;
步骤3:将损伤存在的条件概率利用贝叶斯推理的方法进行融合,得到工业设备损伤识别结果。
所述力磁声三场数据分别构成矩阵:
其中,Xl,Xc,Xs分别表示采集的力场、磁场、声场三场数据观察值组成的矩阵,ml,mc,ms分别表示力场、磁场、声场三场数据观测值包含的变量数,nl,nc,ns分别表示力场、磁场、声场三场数据相应的观测值样本数。
所述对处理后的力磁声三场数据进行奇异值分解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26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