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46340.X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9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黄凤洪;邓乾春;董绪燕;丁佳慧;杨陈;向霞;汤虎;魏芳;陈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5/747 | 分类号: | A61K35/747;A61K9/19;A61K9/50;A61P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乳杆菌 微胶囊 制备 微胶囊颗粒 混合乳液 浓缩菌液 乳杆菌 种植物 乳酸菌 真空冷冻干燥 转谷氨酰胺酶 冻干保护剂 益生菌制剂 固体产物 离心重悬 溶液混合 乳清蛋白 存活率 植物油 发酵液 耐酸性 预热的 活化 菊粉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益生菌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植物乳杆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植物乳杆菌活化得到的发酵液离心重悬得到浓缩菌液;将浓缩菌液与含有乳清蛋白和菊粉的第一溶液混合均匀,并加入冻干保护剂得到混合乳液;将转谷氨酰胺酶加入混合乳液中,混合均匀后将其加入预热的植物油中,搅拌,分离并收集所得到的固体产物,即为植物乳杆菌微胶囊颗粒;将植物乳杆菌微胶囊颗粒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得到植物乳杆菌微胶囊。本发明的植物乳杆菌微胶囊耐酸性好,乳酸菌的存活率高,且制备方法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益生菌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乳杆菌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益生菌又称为益生素、促生素、活性菌、微生态制剂,是指那些具有维持人体菌群平衡、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菌制品或含有菌体组分及代谢产物的死菌制品。目前应用于人类的益生菌种类主要有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但传统上所应用的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两个属。FHO/WHO对益生菌发挥作用的最低活菌数目要求是定值于肠道中的活菌数目不得少于106-107CFU/mL·g,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保健功能。但目前益生菌制剂存在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产品活菌数下降较快。
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益生菌制剂主要基于“饥饿存活”的原理制备,利用冷冻干燥技术降低益生菌中的含水量,使其可以长期存活。但是这类菌种对温湿度和光照等因素非常敏感,使得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同时,避开益生菌经过胃部胃酸影响保持其存活率以及定值于肠道中发挥作用的活菌数目,以及长期存储稳定性也对益生菌制剂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致力于通过微型颗粒或者微型胶囊包裹益生菌活菌,然后通过冷冻干燥或者喷雾干燥来生产相关产品。真空冷冻干燥法酶的活性丧失少,冻干菌粉复水性好,脱水彻底,保存期长,储存运输和使用都很方便,但冷冻干燥过程中过低的温度可能会导致菌体损伤甚至死亡,喷雾干燥法生产效率高、生产量大、成本低,但是喷雾过程中的高温气流也易导致益生菌活性丧失,活菌数量大打折扣,有些甚至低于1×106cfu/mL。
内源乳化法是在乳化前将交联剂加入菌体和壁材混合液中,形成乳化液后,壁材在交联剂的作用下缓慢交联,形成凝胶颗粒。该方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便于工业化生产,微胶囊粒径大小可控,安全可使用等优点,传统的益生菌壁材使用较多的有海藻酸钠、壳聚糖、淀粉等,但是海藻酸钠对乳酸菌的保护效果一般,其他壁材材料益生元特性较低,不利于益生菌增殖,而且,包埋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存活率高,缓释效果好的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植物乳杆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植物乳杆菌活化得到发酵液,将发酵液离心重悬得到浓缩菌液;
S2、将所述浓缩菌液与第一溶液混合均匀,并加入冻干保护剂得到混合乳液,所述第一溶液为乳清蛋白和菊粉的水溶液;
S3、将转谷氨酰胺酶加入所述混合乳液中,混合均匀后将其加入预热的植物油中,搅拌,分离并收集所得到的固体产物,即为所述植物乳杆菌微胶囊颗粒,为了避免影响交联效果,将转谷氨酰胺酶快速加入混合乳液中;
S4、将所述植物乳杆菌微胶囊颗粒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得到所述植物乳杆菌微胶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步骤S1的具体步骤为:将冷冻保藏的植物乳杆菌接种活化,培养得到发酵液,将发酵液在3000~5000g,4℃条件下,离心5-10分钟,去上清液,得到植物乳杆菌菌泥,并将菌泥洗涤后重悬于无菌水中得到所述浓缩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63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