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数据后处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57361.1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7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孟洋;张虹光;尹涛;王盛;胡俊;方颖;眭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21C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熊曦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堆 下腔室交混 试验 数据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数据后处理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拟在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时,多个燃料组件模拟体内的主备两个电导电极瞬态测量溶液浓度得到试验数据后,建立一套完备的试验数据后处理方法,依此方法可以完整准确鉴别损坏的电导电极,将其判定为坏点,该方法还可准确计算出电导电极的本底平均浓度,并在波峰阶段可以找出最稳定的时间段用于计算波峰平均浓度,为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计算交混因子提供输入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数据后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属于水力学试验,通过向某一条回路注射KCL溶液获得反应堆下腔室交混因子。交混试验时需要测量燃料组件模拟体内KCL溶液浓度,浓度测量一次仪表为电导电极。下腔室交混因子为反应堆热工水力和安全分析提供数据输入。
下腔室交混试验中有上百个燃料组件模拟体,以往每个燃料组件模拟体只布置一个电导电极,电导电极在试验中的损坏率达10%,导致试验存在坏点,试验数据不完整。为了解决该问题,经改进后,在每个燃料组件模拟体内布置两个电导电极,一个是主电导电极一个是备电导电极,保证试验数据完整性。下腔室交混试验是瞬态试验,利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浓度数据采集,对试验数据进行后处理时,由于试验数据量庞大,每个模拟体内有主备两个电导电极,并且要在10秒的试验原始数据中截取2秒的高质量数据,不可能使用人工方法判断电导电极好坏和处理试验数据。
发明内容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分析发现,需要使用计算机程序对试验数据进行后处理,自动剔除损坏的电极数据,抓取可用的高质量数据。本发明拟在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时,燃料组件模拟体内的主备两个电导电极瞬态测量溶液浓度得到试验数据后,建立一套完备的试验数据后处理方法,依此方法可以筛选出高质量的试验数据,为获得准确的下腔室交混因子奠定基础。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数据后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数据,基于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数据,建立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在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中溶液浓度的本底阶段,通过比较单个电极浓度值和所有电极浓度平均值的偏差来鉴别电导电极损坏与否;
在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中溶液浓度的波峰阶段,通过比较同一个燃料组件模拟体内的主电极和备电极浓度数值来鉴别电导电极损坏与否;
在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中溶液浓度的波峰阶段,利用移动时间步长ΔT的方式计算得到溶液浓度的最小标准差,找到溶液浓度最平稳波动最小的一段时间,然后通过分析最小标准差数值大小来鉴别电导电极损坏与否;
在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中溶液浓度的波峰阶段,利用移动时间步长ΔT的方式计算得到溶液浓度的最小标准差,找到溶液浓度最平稳波动最小的一段时间,通过分析最小标准差数值是否满足要求,然后将该时间段内的溶液浓度平均值作为波峰浓度,用于下腔室交混因子的计算输入。
进一步的,在反应堆下腔室交混试验时,燃料组件模拟体内的主备两个电导电极瞬态测量溶液浓度得到试验数据。
进一步的,溶液为KCL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包括分析处理本底阶段试验数据,具体包括:
所述方法包括分析处理本底阶段试验数据,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73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