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室逃生门开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59016.1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0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学;吴淑康;李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6B5/02 | 分类号: | E06B5/02;E05F11/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开启装置 逃生 手动开启装置 开启装置 确保安全 下放装置 逃生门 地下室 行车道 可用性 安全储备 车辆荷载 开启过程 人工手动 逃生楼梯 逃生装置 止动装置 转动底座 门结构 起动力 下底座 顶升 省力 止动 转轴 人行道 预留 变形 外围 人群 安全 | ||
1.一种地下室逃生门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门结构(1)、下底座(2)、手动开启装置、止动装置、下放装置、转轴(6)和转动底座(7)组成,门结构(1)通过转轴(6)及转动底座(7)安装在下底座(2)上,转动底座(7)上设有斜向滑槽,转轴(6)能够沿斜向滑槽转动及上下滑动;下底座(2)搭接在景观梯的顶部,门结构(1)为逃生楼梯的顶部紧急逃生开关;手动开启装置通过止动装置与门结构(1)内侧相接触,手动开启装置上还设有下放装置,下放装置为复位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逃生门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门结构(1)由纵梁(8)、横梁(9)和面板(10)组成;
所述手动开启装置由转动轴(31)、单向手柄(32)、销轴(33)、动齿轮(34)、齿条(35)和限位扣(36)组成;
所述止动装置由与动齿轮一体的棘轮(41)和止动千斤顶(42)组成;
所述下放装置由手动开启装置中的齿条(35)、限位扣(36)和止动手柄(51)组成;
门结构(1)支承在下底座(2)上方,纵梁(8)和横梁(9)分别沿纵向和横向布设,纵梁(8)和横梁(9)相互垂直布设并进行焊接,组成支撑主体,面板(10)安装在支撑主体的表面;
转动底座(7)置于门结构(1)内侧一端的角部,转轴(6)贯穿门结构(1)并与转动底座(7)形成转动体;手动开启装置一方面通过销轴(33)与支撑主体连接且销轴(33)能够转动,另一方面,转动轴(31)置于下底座(2)的回字形方钢管内,单向手柄(32)和动齿轮(34)外套于转动轴(31)外侧并且能够随转动轴(31)转动,销轴(33)下部的齿条(35)与销轴(33)的外侧相焊接;动齿轮(34)的内部设有棘轮(41),止动千斤顶(42)通过销钉锚固于动齿轮(34)内部并且能够沿转动轴(31)进行转动,限位扣(36)设置在齿条(35)的另一侧;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在限位扣(36)的一侧安装止动手柄(51);
止动手柄(51)的下部设有复位弹簧,通过压紧止动手柄(51)止动手柄可使得限位扣带动齿轮内部轮毂和齿轮一起顺时针转动,止动千斤顶42与棘轮41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对已经开启的门结构(1)进行下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室逃生门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回字形方钢管作为门结构(1)开启时的支撑受力结构,斜向滑槽作为门结构(1)的滑动槽,保证门结构(1)能够被顺利被顶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室逃生门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门结构(1)未开启时,齿轮34与齿条(35)啮合于齿条(35)上端处且位于逃生楼梯的一侧,在逃生过程中,通过手动转动单向手柄(32),位于下底座(2)的回字形方钢管内部的转动轴(31)带动动齿轮(34)与棘轮(41)共同转动,将转动动力传递到动齿轮(34)上,止动千斤顶(42)沿着棘轮(41)的齿背摆动;同时限位扣(36)能够使得齿轮(34)与齿条(35)之间进行啮合,齿轮(34)沿逆时针转动,齿条(35)向上移动,与此同时推动门结构(1)沿着转轴(6)转动,从而使得门结构(1)完成顶升;当单向手柄(32)反向回位时,止动千斤顶(42)对棘轮(41)进行反向止动,防止动齿轮(34)反转,门结构(1)被固定,实现止动功能;继续逆时针转动单向手柄(32),门结构(1)继续向上顶升,当限位扣(36)与下底座(2)的底部接触时,顶升达到一定高度,门结构(1)被固定,人员能够快速逃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室逃生门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开启装置和止动装置的设计使得逃生门能够被手动开启,随时止动;所述下放装置在突发情况后,由专业人员携带止动手柄(51)进行已开启的门结构(1)的下放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901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台风装置及抗风杆的选型方法
- 下一篇:一种轨道交通防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