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拟三维叠后多属性反演的储层预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68571.0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48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姚军;谭开俊;乐幸福;吴青鹏;张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涛;任默闻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三维 叠后多 属性 反演 预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拟三维叠后多属性反演的储层预测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二维地震测线的分布情况,建立拟三维测网;利用所述拟三维测网,将二维地震数据融合成三维地震数据;在所述拟三维测网中,对所述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多属性反演预测储层参数;根据所述储层参数,确定储层预测结果,并利用所述储层预测结果编制成工业化图件。本发明以二维叠后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拟三维地震测网,形成拟三维地震数据,进而进行多属性反演来预测储层参数的平面分布,完成储层预测研究。提高了二维地震资料的利用率,并且在保证储层预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减少了多属性反演的工作量,提高了多属性反演的计算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叠后储层预测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基于拟三维叠后多属性反演的储层预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受地表条件、勘探成本、勘探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在很多石油矿区只能布设大量二维地震测线,无法或尚未开始部署三维地震工区。为在这些地区进行石油勘探,相关的石油地质研究只能基于已有的二维叠后地震资料,储层预测也包括在其中。开展储层预测研究,需要运用特殊的叠后地震反演方法来预测储层参数(孔隙度、自然伽马、泥质含量、渗透率等)的平面展布。目前常用的反演方法为多属性反演。基于二维叠后地震资料通过多属性反演来预测储层参数的平面展布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若二维地震测线较多,逐线进行多属性反演工作量较大,耗时较长;2、布设二维地震测线的地区一般勘探程度较低,钻井稀少,导致很多二维地震测线距离已钻井太远,合成地震记录标定误差较大,使得钻井上求取的储层参数无法被利用,因此无法进行多属性反演,形成废线;3、若废线较多,使得参与多属性反演的二维地震测线分布不均匀,难以准确进行反演出的储层参数的平面插值,进一步影响储层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叠后储层预测技术存在的工作量大、耗时长、准确性低等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拟三维叠后多属性反演的储层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二维地震测线的分布情况,建立拟三维测网;
利用所述拟三维测网,将二维地震数据融合成三维地震数据;
在所述拟三维测网中,对所述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多属性反演预测储层参数;
根据所述储层参数,确定储层预测结果,并利用所述储层预测结果编制成工业化图件。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二维地震测线的分布情况,建立拟三维测网包括:根据二维地震测线的分布情况,确定拟三维测网的四点坐标、主测线间隔距离及联络测线间隔距离;根据所述四点坐标、主测线间间隔距离及联络测线间隔距离,确定所述拟三维测网中的主测线个数及联络测线个数;其中,主测线个数的值为最大横坐标与最小横坐标的差除以主测线间隔距再加1;联络测线个数的值为最大纵坐标与最小纵坐标的差除以联络测线间隔距离再加1;为使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个数为整数,四点坐标中最大和最小的横、纵坐标之差应为主测线间隔距离和联络测线间隔距离的整数倍。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利用所述拟三维测网,将二维地震数据融合成三维地震数据包括:将所述二维地震数据按照横坐标、纵坐标、主测线号以及联络测线号加载到拟三维测网中,其中,加载到所述拟三维测网的所述二维地震数据相交或者有共同的相交线,且没有闭合差、采样间隔一致,所述二维地震数据在每一道的道头上记录其横纵坐标、道号、超始时间、采样间隔、采样点个数等信息;加载方式为逐线追加不覆盖,即每一条二维地震数据按先后顺序逐个加载到拟三维测网中,形成一个三维地震数据体,加载过程中遇到有数据的点就忽略,没有数据的点就加载,并且在加载过程中,将二维地震数据编号,并将其代号以及二维地震数据每一道的道号记录到拟三维测网中对应道头的位置,以备从拟三维测网中抽取原二维地震测线上的储层预测结果;其中,主测线号的值为二维地震数据某道横坐标与拟三维测网最小横坐标的差除以主测线间隔距离再加1;联络测线号的值为二维地震数据某道纵坐标与拟三维测网最小纵坐标的差除以联络测线间隔距离再加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85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