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减振高阻尼橡胶原料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75465.5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8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刘训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普茨迈精密航空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28 | 分类号: | C08L23/28;C08L23/22;C08L91/00;C08L63/00;C08K13/04;C08K7/26;C08K3/04;C08K3/22;C08K5/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阻尼橡胶 纳米硅藻土 丁基橡胶 纳米钛 减振 环氧树脂 氯化丁基橡胶 汽车减振产品 氯化丁基胶 纳米氧化锌 材料性能 复合组配 天然橡胶 吸收振动 橡胶材料 悬置系统 混合物 防老剂 高阻尼 环烷油 能力强 偶联剂 硬质酸 质量份 耐热 隔振 炭黑 细粒 汽车 制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减振高阻尼橡胶原料,按照质量份数计,包括氯化丁基胶或者丁基橡胶或者两者的混合物100;纳米钛黑20—40;纳米硅藻土20—40;细粒炭黑5—15;环烷油10—50;防老剂2—6;纳米氧化锌2—8;偶联剂1—7;环氧树脂2—6;硬质酸1—5;本发明采用氯化丁基橡胶或者丁基橡胶代替天然橡胶,与纳米钛黑、纳米硅藻土复合组配,并通过助剂制造汽车减振产品用高阻尼橡胶原料;高阻尼橡胶阻尼大,吸收振动能力强,悬置系统隔振能力好,可获得最佳的材料性能,能够很好满足产品对橡胶材料高阻尼和耐热条件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尼橡胶技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减振高阻尼橡胶原料。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性能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趋向车辆经济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发展;从减振、降噪、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的角度,对汽车用橡胶减振元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橡胶减震器具有良好的减振、隔音和缓冲性能,减振产品使用的橡胶品种很多,主要以天然橡胶为主,首先为改善减振制品的耐热性,也使用氯丁橡胶(CR)、丁基橡胶(IIR)、三元乙丙橡胶(EPDM)等;其次为保证制品的耐久性,在减振橡胶的配合设计上,必须考虑随时间的延长物理性能的保持性,提高橡胶耐热温度和间隙使用温度。
现有技术中,汽车用橡胶工艺成熟、成本低廉,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但天然橡胶存在阻尼小,吸收振动能力小,悬置系统隔振能力稍差的缺陷,特别是发动机怠速区隔振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减振高阻尼橡胶原料,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采用氯化丁基橡胶或者丁基橡胶代替天然橡胶,与纳米钛黑、纳米硅藻土复合组配,并通过助剂制造汽车减振产品用高阻尼橡胶原料;高阻尼橡胶阻尼大,吸收振动能力强,悬置系统隔振能力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减振高阻尼橡胶原料,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份数计,包括:
所述汽车减振高阻尼橡胶原料,按照质量份数计,包括:
所述汽车减振高阻尼橡胶原料,按照质量份数计,包括:
所述橡胶主料采用氯化丁基胶或者丁基橡胶、或者氯化丁基胶与丁基橡胶的混合物;所述氯化丁基橡胶作为高阻尼橡胶材料,其分子链上侧甲基十分密集,形成蠕虫状结构,而玻璃化转变温度存在着次级转变,致使其阻尼性能不同于一般的弹性体,内耗峰既高又宽,有明显的阻尼作用;所述丁基橡胶经氯化后,具有反应性高、硫化速度快、与金属粘合性能好等特点,同时氯化丁基橡胶主链饱和,活性低,具有优异的耐候和耐热性能;特别是与丁基橡胶混合复配后是制作高阻尼橡胶元件的理想材料。
所述纳米硅藻土为天然矿物,其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镁金属氧化物,并与钛黑即亚氧化钛、纳米氧化锌配合,采用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克服普通硫化体系硫化橡胶材料耐热老化较差的缺点,使橡胶达到均衡的硫化速度和最佳耐热性能。
氯化丁基橡胶、丁基橡胶系非自补强橡胶,需要补强才能达到较好的拉伸强度,采用钛黑、硅藻土、炭黑混合补强体系,提高橡胶原料的高阻尼性。
所述环烷油作为补强体系的软化剂,所述偶联剂采用硅烷偶联剂或者钛酸酯类偶联剂。
所述汽车用高阻尼橡胶原料可获得最佳的材料性能,拉伸强度大于 15.0Mpa,扯断伸长率大于400%,常温下20HZ阻尼系数大于0.30,长期使用温度达到150℃;胶料注射工艺操作稳定,从而能够很好满足产品对橡胶材料高阻尼和耐热条件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普茨迈精密航空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普茨迈精密航空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54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