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双向充电平台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88862.6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3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春;马飞;曹耀光;华旸;陈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盛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64 | 分类号: | B60L53/64;B60L5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周晓娜;李亮印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双向 充电 平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大数据的双向充电平台,包括双向充电网络大数据中心、电网系统、若干双向充电装置、若干双向充电综合监控模块、和各个车辆上的用户终端和车载双向充电模块,电网系统通过双向充电网络大数据中心、双向充电综合监控模块和双向充电装置将实时电网波动信息和实时电价传输给车载双向充电模块并提供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参考接收的数据向车载双向充电模块发出指令,车载双向充电模块根据指令调整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双向充电综合监控模块能够监控车辆数量和车辆的充放电状态并将该数据传输给双向充电网络大数据中心,双向充电网络大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传输给电网系统,该平台基于大数据处理能提供更好的充放电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双向充电平台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扩大,人们纷纷开始考虑寻找新的能源形式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汽车行业由于对传统能源的严重依赖,成了各国能源体制改革的众矢之的。近年来,如太阳能、风能等替代能源得到了充分发展,但由于这类能源极低的能量密度和低效的储存方法,使其不能够被广泛使用。电能高效、低碳、便于传递和存储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各国纷纷将电能作为汽车行业的替代能源,因此电动汽车迅速崛起。其中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代表,但随着电动汽车设计续驶里程的显著提高,电动驱动电池需要携带的电量也随之增加。车用充电技术也随之成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目前的充电技术,主要是将电网的能量传递到车载驱动电池上,能量流动方式单一。由于目前电动汽车保有量相比传统汽车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传统的“电网—驱动电池”的单向充电模式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的使用需求。电动汽车数量会在未来几年持续高速增长。按照我国的发展计划,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不低于8000万辆,对于汽车行业以及相关行业来说,这部分数据资源是一笔隐藏的财富,需要有效利用,此时汽车电池中储存的能量会达到一个较高的量级,这些能量可反馈给电网,以满足电网用电高峰期的负荷,同样的,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激增,对于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比如,在高电价时间内,汽车用户往往会通过向电网输电来赚取收益,但过多的汽车如果同时向电网输电,会使电网系统产生很大的波动,可能会使电网系统瘫痪。这种电动汽车数量的激增,也将随之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传统数据处理技术来说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新的发展形势下,当汽车与电网连接进行双向充电时,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庞大的电动汽车数量意味着大量的电能波动,电网需要妥善地处理电动汽车驱动电池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剧烈冲击;第二,电动汽车的用电量将超过终端居民消费的50%以上,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将对电网的能源“再分配”提出新的挑战;第三,电力系统数据爆炸式增长,数据类型也将更加丰富,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势必遇到“瓶颈”,电力行业和汽车行业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取知识和有用信息并加以利用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双向充电平台便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盛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盛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88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