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蛙类歪头病的噬菌蛭弧菌制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89810.0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9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邹文政;林章秀;林松泉;乔欣君;李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集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5/74 | 分类号: | A61K35/74;A61K9/19;A61K47/46;A61P31/04;A61P25/00;C12N1/20;C12N1/04;C12R1/01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蛙类 歪头 病原菌 噬菌蛭弧菌制剂 噬菌蛭弧菌 制备 培养液 宿主 冻干保护剂 宿主菌培养 冻干制剂 绿色环保 有效预防 宿主菌 种子液 蛭弧菌 冻干 裂解 灭活 预防 发病率 应用 过滤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预防蛙类歪头病的噬菌蛭弧菌制剂,采用能引起蛙类歪头病的病原菌作为多种混合活宿主菌培养噬菌蛭弧菌,然后过滤除去未被裂解的宿主病原菌得到噬菌蛭弧菌种子液,再以多种混合灭活宿主菌共培养,获得的蛭弧菌培养液先加冻干保护剂混合均匀后,再加冻干载体混合得到待冻干制剂,最后通过冷冻干燥制备获得。本发明还公开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可以有效预防蛙类“歪头病”的发生,明显降低发病率,且该制剂具有绿色环保、使用安全与高效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淡水养殖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防蛙类歪头病的噬菌蛭弧菌制剂和应用,主要运用于蛙类养殖过程预防歪头病的发生。
背景技术
蛙类,属无尾目,本种身体短宽,四肢比较长,幼体有尾,成体无尾。其各数量约有2500种,中国的蛙类有130种左右。养殖中较为常见的有牛蛙、青蛙、黑斑蛙等。蛙类一般具有生长快、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等优点,是名贵食品。其皮还可制高级皮革,蛙内脏可以药用,蛙油可制作高级润滑油。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故国内有已经有较多的养殖,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近年来,随着牛蛙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常见病害问题也日渐突出,比如气泡病、肠胃炎病、脑膜炎、肝炎等,其中脑膜炎病也就是常说的“歪头病”,得病牛蛙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且传染性极强。流行于夏季,在春秋季也时有发生。主要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歪头,失去定向能力,在水中做旋转式游动眼球突出。内有一层白内障,失明,解剖后可见腹部有大量脓血水流出。
早在1992年8月份上海市某牛蛙养殖场爆发一种“歪头病”,大批牛蛙感染死亡,经过诊断化验确诊为牛蛙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引起的歪头病。2015年以来,我国湖南省、湖北省等多地的养殖牛蛙都爆发了类似脑膜炎的“歪头病”,给牛蛙的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顾泽茂教授团队对该病进行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病原检测、病理分析和致病性验证,发现米尔伊丽莎白菌为黑斑蛙传染病的主要病原。该病原菌不仅侵染了肝脏、肾脏等器官,还入侵了蛙的脑部组织,进入了神经系统,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表现出歪头等症状。湖南农业大学杨春浩等人对美国青蛙歪头病病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导致歪头病的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在国内中,针对蛙类“歪头病”的治疗,多数采用消毒类、抗生素类药物与中药配伍,杀菌消毒类药物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还可能导致药物残留与造成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而噬菌蛭弧菌是寄生于其他细菌并能导致其裂解的一类细菌,宿主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与弧菌等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且对人与动物无害,近年来蛭弧菌相关制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内针对使用噬菌蛭弧菌来防治牛蛙“歪头病”的相关文章与专利基本未见报道,而是主要用于防治弧菌病害较多。
通过调研蛭弧菌相关专利文献,发现大部分噬菌蛭弧菌制剂一般采用活宿主菌大肠杆菌培养,其中存在几点缺陷,一方面培养结束后需要分离未裂解大肠杆菌,操作繁琐;一方面活宿主菌若分离不干净,则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破坏环境,引入病原菌,不利于大规模使用蛭弧菌制剂;另一方面使用一种宿主菌培养长时间可能导致蛭弧菌功能缺失,对其他种病原菌侵染能力下降或散失。而本发明的一种预防蛙类歪头病的噬菌蛭弧菌制剂的制备生产工艺通过巧妙合理设计,使得上述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制备获得的蛭弧菌制剂具有高活性,对多种病原菌能高效裂解、安全环保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预防蛙类歪头病的噬菌蛭弧菌制剂和应用,以预防蛙类的“歪头病”,克服了传统多数采用单一宿主菌培养噬菌蛭弧菌,且能保证无外入宿主病原菌污染水体。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单一活性菌株宿主菌多次培养噬菌蛭弧菌后,会造成噬菌蛭弧菌侵染能力变的较为单一,且病原宿主菌若去除不干净造成水体污染。而若一直采用死宿主菌培养噬菌蛭弧菌,则可能会造成噬菌蛭弧菌对活性宿主菌无侵染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集美大学,未经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集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98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