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测距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光处理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97075.8 | 申请日: | 201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36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梅健;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炬佑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7/08 | 分类号: | G01S1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慧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43 | 代理人: | 徐海晟;邵晓丽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测距 数据处理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处理 电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光测距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光处理电路,其中将第一个接收时段的起点时刻与发光时段的起点时刻设置为同一时刻,进而,本发明可基于具体的能量分布,判断背景光及信号光的时序分布,有针对性地判断出光是在哪个时段返回到传感单元的,进而基于能量差有针对性地计算飞行时间。可见,在发光时段的时长不变的情况下,本发明可适用的距离范围不再是唯一的,有利于应对更多样、多变的测距场景;同时,本发明中,可无需因距离范围的提高而增加发光时段的时长,进而可避免热量的增加,相较于提高发光时长的方案,本发明产生的热量较低,从而可提高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产品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TOF测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测距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光处理电路。
背景技术
TOF,具体为Time of flight,可理解为飞行时间法,其可用于在3D成像中计算与目标物体各点间的距离,具体可以是通过给目标连续发送光,然后用传感器接收从物体返回的光,再通过探测光的飞行(往返)时间来得到目标物距离。
现有相关技术中,通常是根据射出光和反射光相位差来计算与对象物之间的距离。其中,需根据正弦波的相位差进行计算,计算的复杂程度较高,且正弦波需是连续的,能量密度、能耗均较高,产生的热量也较高。进而,在有限的功率下,其所能测的距离也相对较短。故而,在部分现有技术中,还可发出与接收光脉冲,再通过对应的往返时间来计算距离,因其采用了非连续的光脉冲,相较而言,能量密度、能耗均较小,对应的,产生的热量也较小,在有限的功率下,其所能测的距离也相对较长。
然而,在发出与接收光脉冲时,根据所测对象所处的距离范围不同,所需的光脉冲的发光时长也会是变化的,例如,若距离范围是0至5米时,对应发光时长为34纳秒,此时可在接收周期的第K个接收时段与第K+1个接收时段接收完返回光,当距离范围变长时,因光所需走的路径变长,就需配置更长的接收周期、接收时段与发光时长,才能保障依旧在第K个与第K+1个接收时段接收完返回光,从而满足距离计算的需求。例如:当距离范围变为5至10米时,就需使用68纳秒的发光时长才能计算出所需的往返时间。
可见,现有技术中利用光脉冲测距的方式,在不改变发光时长的情况下,仅能唯一应用于单一的距离范围,所兼容的距离范围比较单一,同时,时长的增加会导致光脉冲发送单元因更长时间的发光而增加热量,从而可能对器件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坏,降低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测距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光处理电路,以解决在不改变发光时长的情况下,仅能唯一应用于单一的距离范围,以及时长的增加会导致热量增加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测距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在光脉冲发送单元根据发光周期多次发出光,且传感单元根据接收周期多次接收返回光后,确定接收周期的至少三个接收时段中每个接收时段对应的测距参考能量,所述测距参考能量是根据所述传感单元在对应接收时段中所获取到的光能确定的;
其中,每个所述发光周期中,光脉冲发送单元均先在发光时段发出脉冲光,再在其后的停止发光时段停止发光;每个接收时段的时长均与所述发光时段的时长相同,所述接收周期中的第一个接收时段的起点时刻均与对应的发光时段的起点时刻相同;
根据各接收时段的测距参考能量,确定光的往返时间,并根据所述往返时间计算所需的距离信息;
在所述至少三个接收时段中,根据不同接收时段对应的测距参考能量,确定接收到返回光的第一返回光接收时段与所述第二返回光接收时段,以及未接收到返回光的背景光接收时段;
根据第一能量差值与第二能量差值,确定所述往返时间,并根据所述往返时间计算所需的距离信息;所述第一能量差值是所述第一返回光接收时段的测距参考能量与所述背景光接收时段的测距参考能量的差值,所述第二能量差值是所述第二返回光接收时段的测距参考能量与所述背景光接收时段的测距参考能量的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炬佑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炬佑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70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TOF的智能测距仪
- 下一篇:深度的检测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