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井诱喷系统及诱喷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99828.9 | 申请日: | 201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5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饶德林;柳转阳;赵奇峰;李燕敏;李广龙;韩兵;许树琨;林强;姜宇鹏;王军飞;时梦临;袁怡菲;卞家忠;王佳林;尹淋淋;张泉;尚路野;欧毅;宋鹏;张孝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E21B43/24;E21B43/12;F17D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韩嫚嫚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井 系统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井诱喷系统及诱喷工艺。该油井诱喷系统包括向油管与套筒之间的环空中输入稀油并对油管内的回油进行收集的控液装置、对输入环空中的稀油进行增压的加压掺液装置和为油管内的回油提供抽吸力的负压抽吸装置,控液装置的出液口与掺油管的一端连接,掺油管的另一端与稀油输出管的一端连接,稀油输出管的另一端伸入至环空内,加压掺液装置设置在稀油输出管上,控液装置的回液口与回油管的一端连接,回油管的另一端与负压抽吸装置的出液口连接,负压抽吸装置的进液口与回油进管的一端连接,回油进管的另一端伸入至油管内。本申请解决了油井内原油放喷不彻底,当地层内蓄积的能量释放时会造成井喷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油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井诱喷系统及诱喷工艺。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一些油田的原油物性为超稠油,如:辽河油田超稠油区,其油井油藏埋深为-650至-920m,有效厚度为25.3m,孔隙度为30.8%,渗透率为1660×10-3μm2,属于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岩性以不等粒砂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和砾岩,粒度中值平均为0.425mm,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其超稠油的原油粘度平均为16×104mpa·s,原油密度为1.0098g/cm3。
对于该种超稠油区的原油开采主要以注蒸汽吞吐的开发方式为主。其方法为:油井在注入高温蒸汽并对地层进行加热后,需要放净井筒内的压力才能进行作业下泵,因此需要放喷。在初期,由于井内温度高达100℃、压力高达10MPa以上,井内原油可以正常放出,但到了油井放喷末期,由于井筒原油温度不断降低、粘度不断增大,井口回压升高,易在环套空间内形成“死油”区,造成停喷现象。由于油井停喷,会造成放喷不彻底,当打开井筒作业时,井内的压力在作业过程中会释放出来,进而造成井喷,会对环境、工作人员以及采油设备均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另外,油井放喷末期,由于油井产液量低、含水量低以及温度降低,如果在冬季还容易造成冻堵管线事故的发生。
目前,现场采用的是清水替油的方式,来解决井筒内的“死油”停喷的问题,而对放喷不彻底,地层内的原油无法处理,当地层内蓄积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样会造成井喷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油井诱喷系统及诱喷工艺,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井诱喷系统及诱喷工艺,通过降低近井地带原油粘度和原油密度,在放喷末期减少井底的回压,提高超稠油的流动性,促使放喷阶段地层近井地带的原油顺利流入至井底后被举升至地面,防止超稠油在井底由于沉积、冷却等原因堵塞地层,有效防止井喷现象的发生,保护环境、工作人员以及采油设备不受伤害。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井诱喷系统,包括向油管与套筒之间的环空中输入稀油并对油管内的回油进行收集的控液装置、对输入所述环空中的所述稀油进行增压的加压掺液装置和为所述油管内的所述回油提供抽吸力的负压抽吸装置,所述控液装置的出液口与掺油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掺油管的另一端与稀油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稀油输出管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环空内,所述加压掺液装置设置在所述稀油输出管上,所述控液装置的回液口与回油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回油管的另一端与负压抽吸装置的出液口连接,所述负压抽吸装置的进液口与回油进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回油进管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油管内。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控液装置包括多组掺稀油阀组,所述掺油管通过所述控液装置的出液口分别与多个稀释液输出管连通,多个所述稀释液输出管并联在稀油供应管与输水管之间,所述控液装置的出液口与所述输水管之间的输液管路上设置有输水阀,每组所述掺稀油阀组包括掺稀油阀和掺稀油流量计,所述掺稀油阀和所述掺稀油流量计依次串联在所述稀油供应管与所述控液装置的出液口之间的输液管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98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级交流快速充电系统
- 下一篇:油田增产数据分析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