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往复式发动机正压导入主动式曲轴箱吹漏气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2788.9 | 申请日: | 201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7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苏清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生能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6 | 分类号: | F02M25/06;F02M35/10;F02M25/00;F02B77/04;F02F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5 | 代理人: | 王红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曲轴箱 机油 吹漏气 往复式发动机 主动式 正压 发动机油底壳 发动机设计 空气混合器 高温挥发 环保效益 机件表面 进气歧管 控制装置 冷却作用 使用寿命 装置构造 气缸体 散热 劣化 碳化 油泥 连通 燃料 应用 维护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往复式发动机正压导入主动式曲轴箱吹漏气系统。所述第二曲轴箱的顶部连通于所述第二气缸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发动机油底壳的顶部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曲轴箱的底部。本发明提供的往复式发动机正压导入主动式曲轴箱吹漏气系统具有有效排除吹漏气,降低将机油带入进气歧管的缺点,对于曲轴箱机油形成冷却作用,也减低了机油高温挥发及劣化的因素,使机油能更稳定的进行润滑及散热,降低了机件表面油泥碳化的累积的状况,机油使用寿命得以延长,空气混合器装置构造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控制装置,可减少维护成本,适合应用在使用不同燃料的发动机设计,且都可有效改善吹漏气系统之效率,具有广大的经济及环保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曲轴箱吹漏气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往复式发动机正压导入主动式曲轴箱吹漏气系统。
背景技术
往复式发动机,利用汽缸中空气与燃料混合后压缩点火,爆炸产生推力,使活塞上下运动产生动力,现代的往复式发动机,特别是四行程发动机,因环保需求设计有PCV阀系统来排除曲轴箱吹漏气,并将气体引入汽缸中燃烧,现今PCV阀系统设计方式,主要由设置于进气管路的通气管,连接到汽门室盖,汽门室盖装设有PCV单向阀或油气分离器,再连接到节气门后端的进气歧管,藉由进气歧管负压吸取吹漏气。
长久以来此种设计存在一缺失,在发动机运转中汽门室空间内容积,主要是来自进气管道的新鲜空气,因吹漏气混合物比重大于进气管道的新鲜空气,使大量的吹漏气积存在往复式发动机下部,无法有效排除,另当发动机转速增加,节气门开度增大时,节气门前端的进气管与节气门后端的进气歧管形成的压力差不大,使进气歧管真空度下降,经PCV阀的吸取量下降,相对于气门室盖内与进气管道的气流循环流量不大,此一设计使发动机转速上升后,发动机吹漏气量增加时,无法有效进行曲轴箱吹漏气扫气。吹漏气成分中比排气管有更高浓度的,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为高温缺氧状态之未燃物,高温促使曲轴箱中大量的机油油雾挥发,进气管道在不同的发动机工况中,例如急遽加减速或增压器急剧作动时,产生较大的负压真空,机油油雾被吸引进入进气管道,使进气管道中的节气门,进气歧管,进气阀门形成固态碳化物堆积,也污染了火星塞及触媒转换器(三元催化器),发动机积碳造成进气效率,点火效能,触媒转换器等无法达到理想工况,发动机积碳也造成故障,增加了维护与保养的困难,机油劣化使机件磨损,发动机使用寿命受影响。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往复式发动机正压导入主动式曲轴箱吹漏气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往复式发动机正压导入主动式曲轴箱吹漏气系统,解决了无法有效排除吹漏气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往复式发动机正压导入主动式曲轴箱吹漏气系统,包括:第一发动机,所述第一发动机包括第一进气歧管、第一进气阀门、第一排气阀门、第一排气歧管、第一汽缸体、汽缸燃烧室、第一活塞、第一曲轴箱、出气管道结构和进气管道结构,所述第一曲轴箱的顶部连通于所述第一气缸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进气歧管和第一排气歧管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气缸体的顶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进气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歧管的右端,所述第一排气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歧管的左端,,所述汽缸燃烧室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体的内部且位于活塞的顶部,所述出气管道结构连通于所述第一曲轴箱左侧的顶部,所述进气管道结构连通于所述第一曲轴箱的右侧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生能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日生能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27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双柔性喷管接头的设计
- 下一篇:一种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