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6707.2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9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敢;尹倩文;武猛;张念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天富环保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9/00 | 分类号: | B32B9/00;B32B9/04;B32B5/02;B32B7/12;B32B37/02;B32B37/12;B32B38/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34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毡 化学物质 粘合剂 碳纤维 硬碳 针刺 制备 无纺布表面 保温性能 使用寿命 无纺布 重量份 黏胶基 光洁 软碳 透气 吸附 污染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毡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纤维技术领域,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黏胶基碳纤维500‑530份、硬碳毡250‑280份、软碳毡250‑280份、粘合剂3‑6份、针刺无纺布20‑50份。本发明内的硬碳毡和软碳毡不易开裂,又延长了碳毡的使用寿命;只使用粘合剂一种化学物质,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既减少了成本的投入又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在碳毡内部添加针刺无纺布表面光洁和透气程度较好,能够保证后期在使用时碳毡的吸附和保温性能得到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毡,特别是涉及一种碳毡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纤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碳毡是一种用碳纤维制成的毡,具有吸附广谱性,而且容量大,对汽油,醛类,酚类,醇类,烯烃等有机蒸汽吸附量比活性炭GAC大几倍到几十倍,对无机气体有很好的吸附性怎样研究出一种喷头流量大、压力可调和具有防滴漏的喷头是。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碳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碳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相比,杨氏模量是其3倍多;它与凯夫拉纤维相比,杨氏模量是其2倍左右,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突出,传统的碳毡在制造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化学物质,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同时传统的碳毡的强度较低,使用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碳毡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碳毡,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黏胶基碳纤维500-530份、硬碳毡250-280份、软碳毡250-280份、粘合剂3-6份、针刺无纺布20-50份。
优选的,一种碳毡,包括黏胶基碳纤维层,所述黏胶基碳纤维层的上表面由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第二粘合剂层、第一软碳毡层、第一粘合剂层、第一硬碳毡层、第五粘合剂层和第一针刺无纺布层,所述黏胶基碳纤维层的下表面由上至下依次铺设第三粘合剂层、第二软碳毡层、第四粘合剂层、第二硬碳毡层、第六粘合剂层和第二针刺无纺布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粘合剂层、所述第二粘合剂层、所述第三粘合剂层、所述第四粘合剂层、所述第五粘合剂层和所述第六粘合剂层均为聚氨酯层或者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硬碳毡层和第二硬碳毡层均为针刺硬毛毡。
优选的,所述第一软碳毡层和所述第二软碳毡层均为针刺软毛毡。
优选的,由所述第一针刺无纺布层至所述第二针刺无纺布层的厚度为~mm。
优选的,所述第一针刺无纺布层和所述第二针刺无纺布层均为耐高温无纺布的一种。
优选的,一种碳毡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针刺硬毛毡、针刺软毛毡、针刺无纺布和黏胶基碳纤维均剪成所需形状和尺寸;
步骤2:按重量份称取粘合剂;
步骤3:将步骤2所述的粘合剂涂在步骤1所述的黏胶基碳纤维层的上表面,涂层厚度为0.1-0.5mm;
步骤4:在所述黏胶基碳纤维层的上表面铺放所述第一软碳毡层,且在所述第一软碳毡层上表面涂粘合剂并铺放第一硬碳毡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天富环保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天富环保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67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