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防撞装置、防撞系统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0834.6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4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车兴平;邱金龙;李奎;谢静茹;袁丹凤;赵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42 |
代理公司: | 重庆双马智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1 | 代理人: | 顾晓玲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汽车防撞装置、系统和汽车。该装置包括沿部分或全部车身周边设置的与车身周边形状相配合的上防撞梁,与上防撞梁平行且固定在汽车底盘上的下防撞梁;在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立柱,立柱的端部与上防撞梁和/或下防撞梁固定连接或旋转连接,每个立柱上套设有至少一个可自由旋转的滚筒。将上防撞梁、下防撞梁和滚筒设置于一体,使得该防撞装置在具有现有防撞梁的防撞效果的同时,因为滚筒可自由旋转,因此,在遇到撞击时滚筒会发生旋转,进而对撞击力分解、导向和泄力,减低损失的效果,另外,在滚筒受撞击后再撞击立柱时,因立柱可旋转,对滚筒施加的撞击力进行了导向和泄力,有利于保护立柱降低撞击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撞装置、防撞系统和汽车。
背景技术
在日常的交通意外中,经常发生车辆碰撞或车辆与护栏碰撞的事故。当汽车与其他的车辆相撞时,因车辆的动能得不到分解,能量全部被碰撞物体吸收,会造成汽车的严重变形,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如与护栏发生碰撞,撞垮护栏冲出路外或者冲入对向车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现有技术中在汽车头部安装有防撞梁来进行保护,但目前的防撞梁结构比较简单,基本由钢梁和防护板组成,钢梁与防护板连接,再把防护板安装在汽车头部,只能起到一定的防撞、吸能效果,在发生相撞事故时,现有防撞梁仅能通过被动变形吸收能量,它所吸收的能量受撞击位置、撞击强度、撞击方向的影响,所吸收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巨大的动能因得不到释放,使车辆发生翻滚、旋转造成更为严重的次生事故时有发生,另外现有的防撞梁必须是正面撞击才有效吸能,但交通事故中正面撞击的机会太少了。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使用,对于新能源汽车(如燃气罐后置的汽车)的尾部也要求具有防撞功能,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8556775A的中国专利披露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防撞装置,包括汽车底盘,汽车底盘的前侧安装有第一检测装置,汽车底盘的后侧安装有第二检测装置,汽车底盘通过旋转机构转动连接有连接座,连接座通过卡接机构卡接有防撞桶。该专利虽然在汽车碰撞时,防撞桶通过旋转机构来进行转动,从而来分解撞击力来进行防撞,但是该防撞桶通过卡接机构卡接在连接座上,相当于可旋转的悬臂梁,抗撞击能力较差,并且没有将防撞梁机构与防撞桶的机构结合起来,使得防撞装置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防撞装置、防撞系统和汽车。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防撞装置,包括沿部分或全部车身周边设置的与车身周边形状相配合的上防撞梁,与所述上防撞梁平行且固定在汽车底盘上的下防撞梁;
在所述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立柱,所述立柱的端部与上防撞梁和/或下防撞梁固定连接或旋转连接,每个立柱上套设有至少一个可自由旋转的滚筒。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上防撞梁、下防撞梁和滚筒设置于一体,使得该防撞装置在具有现有防撞梁的防撞效果的同时,因为滚筒可自由旋转,因此,在遇到撞击时滚筒会发生旋转,进而对撞击力分解、导向和泄力,由于撞击能量一定,撞击力被滚筒旋转分解一部分后剩余的能量就变小了,撞击力也就小了,有了滚筒的导向,汽车翻车或撞垮护栏的情况就会减少,减低损失的效果,减轻人员伤亡;在常见的汽车撞击防护栏或车辆时呈一定角度切入,失控后再撞击的场景中,有了这个滚筒,在一定角度切入时它就会因为旋转而变得与被撞车辆撞击面平行,这样就达到了导向和泄力的作用;另外,当立柱的端部与上防撞梁和/或下防撞梁旋转连接时,在滚筒受撞击后再撞击立柱时,因立柱可旋转,对滚筒施加给它的撞击力进行再一次的分解、导向和泄力,有利于保护立柱。在该装置中,滚筒套设在立柱上,立柱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上,增加立柱的刚性,不易受撞击折断。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跟随车身周边形状设置,使得安装该装置后不影响汽车的形状和体积,比较美观。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防撞梁位于上防撞梁的正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减小防撞装置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08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