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多耐压壳体水下装备的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2002.8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75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良;郑庆圭;朱忠;徐仁超;夏彬;仝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1/047 | 分类号: | F28D1/047;F28F9/22;F28F9/2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耐压 壳体 水下 装备 换热器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多耐压壳体水下装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间隔平行布置的管箱圆筒(2),两个管箱圆筒(2)均横向布局,两个管箱圆筒(2)之间通过多个框架(6)支撑安装,两个管箱圆筒(2)之间通过换热管束(7)连通,所述框架(6)的外部包围有左右贯穿的壳体(4),所述壳体(4)的左右两端为开口,所述开口处安装有端盖(1),所述壳体(4)的顶面设置有多个淡水出口(3),壳体(4)的底面设置有多个与淡水出口(3)对应的淡水进口(5);单个管箱圆筒(2)为长圆形圆柱筒体结构,内部安装有与其轴线方向相同的小内层圆筒(10),小内层圆筒(10)的外部同轴安装有大内层圆筒(9),小内层圆筒(10)和大内层圆筒(9)的筒壁上均开有圆形管孔,小内层圆筒(10)和大内层圆筒(9)的轴线方向均匀间隔安装有多块分程隔板(8),将其隔离出多个管程,在小内层圆筒(10)和大内层圆筒(9)两端头同样安装有分程隔板(8),此处的分程隔板(8)与管箱圆筒(2)的内壁面焊接;与小内层圆筒(10)和大内层圆筒(9)轴线方向垂直的管壁上设置有接管,所述接管与淡水出口(3)或者淡水进口(5)对应;每块分程隔板(8)之间通过拉杆(11)连接;每块分程隔板(8)上均开有拉杆孔,拉杆(11)依次穿过拉杆孔,拉杆(11)的两端头通过紧固件锁紧在两端的分程隔板(8)上;所述分程隔板(8)的侧面开有与小内层圆筒(10)和大内层圆筒(9)对应的沟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耐压壳体水下装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两端的开口为长圆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耐压壳体水下装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7)为多次U形折弯结构或者蛇形结构。
4.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耐压壳体水下装备的换热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第一步:在陆地上组装换热器;
第二步:在陆地上,将第一步中组装好的换热器的每一个淡水进口(5)与多耐压壳体水下装备中的多个发热设备的热出口进行连接,淡水出口(3)与多耐压壳体水下装备中的多个发热设备的冷进口连接;
第三步:继续将第一步中组装好的换热器的其中一个端盖(1)通过喇叭口连接海水入口,另一个端盖(1)通过喇叭口连接海水出口;
第四步:将上述第一步-第三步中已经装配的好的整体设备放置于海水中;
第五步:淡水通过淡水进口(5)进入到下部的管箱圆筒(2)中,流至最内层圆筒后,经过圆筒上的圆形管孔层层节流及整流作用将淡水均匀的分配至换热管束(7)中,再通过换热管束(7)进入上部的管箱圆筒(2)中;同时,从海水入口横向进入的海水,流经换热管束(7)的外壁面,淡水在换热管束(7)中和横掠换热管束(7)的海水发生热交换之后,流经上部管箱圆筒(2)的内层圆筒,从淡水出口(3)流出,如此循环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200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用玻璃钢冷却塔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水下装备的舷间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