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联结构的堆叠式热电堆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4069.5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2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波;谷新丰;魏良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B81B7/02 | 分类号: | B81B7/02;B81C1/00;G01J5/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结 堆叠 热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联结构的堆叠式热电堆,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包括衬底;所述衬底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并联结构的热电偶。本发明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增加了接触面积,提高了输出电压,从而提高热电堆探测器的灵敏度和温度分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堆叠式热电堆结构。
背景技术
热电偶在温度测量中应用极为广泛,因为它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准确度高、温度测量范围宽等优点。热电偶被用来将热势差转换为电势差。热电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基于物体的热电效应,也被称为Seebeck效应:由A、B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一端紧密地连在一起,当两结点温度不等时,在另一端两点处就会产生电势,从而形成电流。由Seebeck效应产生的电压可表示为:
SA与SB分别为两种导体的塞贝克系数。热电堆是由多个热电偶串联而成,如果SA与SB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N个热电偶串联而成的热电堆的输出电压则可表示成:
V=N(SB-SA)(T2-T1)
目前,可以通过优化热电堆的结构改善其性能。在一种MEMS热电堆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中,通过提出两层结构的热电堆,将热电堆的热结位于吸热的顶端,而冷结埋在导热材料底部,减少热结热量的散失。此外,在一种双层MEMS热电堆结构中,通过在上下两层都放置热偶材料,并且采用对称放置的结构。在同等面积下实现热电偶数目的翻倍,提高灵敏度。但上述结构中的热偶材料接触为直接接触,接触面积较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联结构的堆叠式热电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热偶材料接触面积较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联结构的堆叠式热电堆,包括衬底,所述衬底上设置有堆叠式热电堆。
进一步的,所述堆叠式热电堆由热电偶相互串联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热电偶包括半导体层和金属层;所述半导体层并联排列在衬底上;所述半导体层的两端填埋在金属层中。
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层的个数为2-10个,半导体层均在金属层上形成肖特基接触。
所述半导体层和金属层之间的金属接触均为立体接触,半导体层在下,金属层在上方将半导体层包住,半导体层除与衬底接触的一面外其余三面均与金属层接触,使得单个热电偶面积大幅增加,减小接触电阻,从而提高输出电压和灵敏度。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层将热电偶的热端和冷端分别连接为热端节点和冷端节点。
进一步的,所述热电偶之间通过热端节点和冷端节点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层使用的材料为多晶硅或GaAs;所述金属层使用的材料为Au、Al、Pt或Cu。
所述热电堆通过将多个并联的热电堆进行串联连接并进行堆叠设计,有效提高了输出热电势以及输出热电流,从而提高热电堆探测器的温度分辨率和灵敏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的MEMS热电堆相比,这种混联结构的堆叠式热电堆具有显著的优点:混联结构的堆叠式热电堆的热偶接触为立体接触,从而增大单个热偶接触面积,接触电阻减小,在相同温度差下输出电压增加;因此,提高了热电堆探测器的温度灵敏度和分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金属—半导体立体接触的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40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