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制冷组件及其壳体和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44690.X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7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昆拓热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4 | 分类号: | F24F1/04;F24F1/028;F24F1/029;F24F13/08;F24F13/20;F24F11/52;F24F11/89;A41D13/0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华;范怀志 |
地址: | 215126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制冷 循环 设备 组件 及其 壳体 制造 方法 | ||
1.一种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包括:
壳体(101),其上设置有出风口(1011),并且可操作以附接至待降温的对象,以使所述出风口(1011)与所述对象上的气流流通通道连通;
制冷组件(103),被布置在所述壳体(101)内,并且可操作以由功率源驱动以冷却进入所述壳体(101)的空气;以及
循环组件(104),邻近所述出风口(1011)而布置,并且可操作以将经所述制冷组件(103)冷却的空气从所述出风口(1011)排出到所述通道从而为所述对象降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还包括附接部(102),耦合至所述壳体(101)并且适于将所述壳体(101)附接至所述对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其中所述壳体(101)通过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由附接结构所形成的空间内而附接至所述对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其中所述附接部(102)包括至少一条附接带(1021)以及耦合至所述壳体(101)的附接杆(1018),所述附接带(1021)的一端可枢转地耦合至所述附接杆(10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其中所述附接带(1021)内布置有电线(1022),用于电连接所述功率源和所述制冷组件(10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其中所述壳体(101)是半壳,并且所述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还包括耦合至所述半壳的盖(10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其中所述盖(1012)被形成有弯折部(1016),使得所述盖(1012)的形状匹配所述对象的轮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其中所述壳体(101)靠近所述对象的一侧形成有至少一条缓冲带(1019),以用于在所述壳体(101)与所述对象之间提供缓冲。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还包括:
布置在所述壳体(101)内的隔板(1014),其将所述壳体(10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腔室,以用于分别容纳所述制冷组件(103)和所述循环组件(104)的各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所述隔板(1014)被布置在所述盖(1012)上,并且
所述盖(1012)和所述隔板(1014)的至少一个上还布置有卡接结构,适于在所述盖(1012)被耦合至所述半壳之前将所述制冷组件(103)和所述循环组件(104)中的至少一个固定在所述盖(101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螺钉孔、卡槽和卡勾中的至少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所述出风口(1011)被布置在所述壳体(101)的与所述盖(1012)垂直的出风壁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制冷循环设备(100),所述壳体(101)的远离所述盖(1012)的壁还包括附接槽(1077),以用于接纳所述功率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昆拓热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昆拓热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469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