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51132.6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1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劲松;夏嵩勇;张栋杰;何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L58/26;B60L58/27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管理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加热回路,所述加热回路上设置有串联的电池箱体、加热器、第一热交换器、膨胀水壶和第一水泵;所述加热器用于给所述加热回路流动的第一冷却液加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用于对车内进行放热制热,所述加热器通过加热所述第一冷却液加热,以对所述电池箱体加热升温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升温。还提供了该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汽车,该系统较现有车辆热管理系统成本低,同时减小了车辆加热器件,提高了电池热量的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热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需要进行热管理的空间及部件较多,车厢内部空间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制冷或制热,驱动电机和控制模块需要进行散热以防止高温运行损坏,电池组则需要维持在最佳运行温度以保证其工作效率及寿命。目前一般采用电驱动空调器对车厢内部空间进行温度调节,驱动电机、电池组、控制模块等则通过冷却液或风冷形式进行散热。随着纯电动汽车对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电池充放电时的发热量也越来越大,对电池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当电动汽车长时间放置于低温环境下时,电池组温度过低导致放电效率降低,此时需要对电池组和乘员舱同时进行加热。面对这一情况,行业内出现了各种解决方案。而目前方案中都是将乘员舱加热和电池加热分别独立配置,图1现有技术电池包单独加热结构示意图;图2现有技术乘员舱单独加热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独立配置并运行的两套加热回路或系统,分别需要一个热源以实现各自回路的加热。这势必使得整车结构冗余,整车重量增大,成本增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能够提高电池热量的利用效率,减少车辆整车结构冗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系统较现有车辆热管理系统成本低,同时减小了车辆加热器件,提高了电池热量的利用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加热回路,所述加热回路上设置有串联的电池箱体、加热器、第一热交换器、膨胀水壶和第一水泵;所述加热器用于给所述加热回路流动的第一冷却液加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用于对车内进行放热制热,所述加热器通过加热所述第一冷却液加热,以对所述电池箱体加热升温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升温。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设置在所述加热回路上的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出水口与膨胀水壶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水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进水口与电池箱体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单向阀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所述第二水泵设置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电池箱体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中流动第二冷却液,所述冷却回路上设置有串联的第二热交换器、压缩机、第三热交换器和外部冷凝器;其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用于所述加热回路和所述冷却回路热传递,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用于对车内进行放热制热或制冷;所述冷却回路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加热回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进水口通过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出水口,所述第二三通阀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三热交换器。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控制上述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加热系统,对车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切换控制,以及对电池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切换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11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