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爬坡能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56714.3 | 申请日: | 201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6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曾鉴;邓茂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新丝路快铁物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3/02 | 分类号: | B61B3/02;B61F13/00;E01B25/22;E01B25/24 |
代理公司: | 成都智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75 | 代理人: | 丁亮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走行部 走行轮 动力转向架 爬坡能力 轨道梁 交通运输系统 悬挂式轨道 支撑件 匹配 从上至下 依次设置 驱动轴 上端面 吊挂 载具 申请 侧面 支撑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爬坡能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和支撑件,所述轨道梁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中部固定连接于上部与下部之间;动力转向架的下方吊挂连接所述载具;支撑件对所述轨道梁提供支撑;中部的侧面与下部的上端面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走行部,分别是侧走行部和上走行部;动力转向架的两个驱动轴分别设置有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第一走行轮沿侧走行部匹配行走,第二走行轮沿上走行部匹配行走。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能提高爬坡能力、稳定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爬坡能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空中轨道交通系统通常可包括多种结构,按照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区分,可涉及有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
悬挂式单轨中,载具吊挂于动力转向架的下方,动力转向架可设置在轨道梁的下方或内部;当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轨道梁的下方时,轨道梁采用单型梁模式,当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轨道梁的内部时,轨道梁通常采用底部开口的箱式结构梁。
跨座式单轨中,动力转向架跨座在轨道梁的上方,同时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载具;轨道梁通常采用单型梁模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希望获得整体结构简单、爬坡能力提高、稳定性提高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无论是在现有的悬挂式单轨或跨座式单轨体系中,驱动体系通常是采用钢轮驱动+齿轮齿轨、胶轮驱动+导向轮;无论何种驱动体系,基本是在轨道梁的下表面设置驱动轮,轨道梁的侧面则用于导向;这样的设置方式下,其所得驱动体系除了齿轮齿轨能较大程度的增大爬坡能力外,其他驱动体系往往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爬坡效果,但齿轮齿轨的设计会造成驱动体系整体结构较为复杂。
为此,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案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爬坡能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和支撑件,所述轨道梁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中部固定连接于上部与下部之间;所述动力转向架的下方吊挂连接所述载具;所述支撑件对所述轨道梁提供支撑;
所述中部的侧面与下部的上端面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走行部,分别是侧走行部和上走行部;所述动力转向架的两个驱动轴分别设置有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第一走行轮沿侧走行部匹配行走,第二走行轮沿上走行部匹配行走。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高爬坡能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将轨道梁单元的中部的侧面形成侧走行部,将下部的上端面形成上走行部,侧走行部和上走行部是相互独立的走行部;并且动力转向架设置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第一走行轮沿侧走行部匹配行走,第二走行轮沿上走行部匹配行走。当下方吊挂连接有载具的动力转向架运行于轨道梁时,第一走行轮沿侧走行部行走,第二走行轮沿上走行部行走。本申请运输系统中,第一走行轮对夹持轨道梁的中部可获得更大的正压力和牵引力,从而本申请可提升系统的爬坡能力和稳定性;同时本申请方案并未采用齿轮齿轨,所得整体结构简单。
本申请方案还提供以下任一或若干种特征组合而成的优选方案。
可选的,水平路段,第一走行轮与侧走行部之间预设间隙,第二走行轮与上走行部之间预设接触;
爬坡路段,第一走行轮与侧走行部之间预设接触,第二走行轮与上走行部之间预设接触。
可选的,所述驱动轴两端的第二走行轮之间的轮距小于上部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走行轮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二走行轮的直径。
可选的,所述中部的中轴线与上部、下部的中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60°-120°。
可选的,所述第一走行轮的轴心高度位于第二走行轮的高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新丝路快铁物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新丝路快铁物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67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中轨道列车及空中轨道列车运输方法
- 下一篇:智能直驱跨座式空中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