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本体ABS树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6726.4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0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赵欣麟;张彬;初小丽;张静涛;范铁军;王益波;张东梅;李耀波;刘万胜;付莹;魏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55/02 | 分类号: | C08L55/02;C08F279/04;C08F212/08;C08F220/44;B29B9/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赵晓宇 |
地址: | 12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反应釜 橡胶 产品应用领域 反应釜入口 高分子材料 冲击性能 单体聚合 聚合过程 溶胶过程 三个流程 输送设备 物料通过 装置制备 工艺流程 光泽性 小粒径 高胶 共混 造粒 溶解 | ||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共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本体ABS树脂的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本体装置制备高胶含量ABS树脂光泽性较差的问题。工艺流程包括橡胶溶解、单体聚合和造粒三个流程,其中在溶胶过程和聚合过程中加大搅拌强度,同时将一部分第一反应釜入口物料通过输送设备至第二反应釜和第三反应釜。该方法制备的ABS树脂橡胶含量较高,同时具有小粒径的特点,兼具良好的冲击性能和光泽性能,该产品应用领域较大,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共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本体ABS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ABS树脂消费市场和应用的重心正在逐步转移,单一性能的ABS树脂很难满足市场的要求,所以ABS树脂向着高性能化、精细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现阶段高光泽ABS树脂市场需求量较大,ABS树脂光泽度主要是由增韧橡胶的粒径所决定的,橡胶粒径越小,光泽度越高,乳液聚合ABS树脂的橡胶粒径通常小于0.5μm,所以其表面光泽度比较高,而本体聚合ABS树脂的橡胶粒径通常大于0.6μm,所以本体聚合制备的ABS树脂的光泽度较高。
目前国内各生产厂家多采用乳液聚合或共混改性的方法制备高光泽ABS树脂,本体法目前尚未有任何报道。乳液法和共混法通常会大幅度降低ABS树脂的光泽度,但树脂的力学性能明显下降,使产品同时具有高光泽和较好的力学性能不能实现,综合性能与进口产品也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高光泽ABS材料多数来源于进口。
中国专利CN101463177A一种高光泽阻燃ABS改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将ABS树脂高胶粉、SAN树脂、抗氧剂、热稳定剂等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高光泽阻燃ABS,其中高胶粉的用量为0.01%-4%,所制备的ABS树脂的橡胶粒径小于1μm。
中国专利CN201010609543.5一种高光泽度高韧性的PET/ABS合金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将ABS树脂、PET树脂、增韧剂、相容剂、加工助剂按一定比例共混挤出。该方法在保持ABS基本性能的同时,提高产品的光泽度和耐化学性能。
中国专利CN200810203125.9一种阻燃高光泽PC/ABS组合物,将PC树脂、ABS树脂、PMMA树脂,主阻燃剂、辅助阻燃剂、增韧剂、抗氧剂进行共混造粒。根据以上技术方案制备的PC/ABS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光泽度,可用于接线盒、接插件、开关等电子电气零部件产品的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本体ABS树脂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本体ABS树脂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增韧橡胶、溶剂、丙烯腈和苯乙烯在25℃下,按照一定比例在溶胶釜内混合搅拌,至原胶液均一且无胶块;
2)将溶解好的原胶液、引发剂、链转移剂、加工助剂和硅油送至各平推流反应器内进行连续本体聚合反应,其中将一部分第一反应釜入口物料通过输送设备至第二反应釜和第三反应釜中;
3)最后将聚合物料进入挤出机,在挤出机内进行脱挥造粒,得到高胶小粒径本体ABS树脂。
所述的增韧橡胶选用高黏度低顺式橡胶55AE和50AF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所述的增韧胶橡胶的用量为12%-21%,其中15%-18%为最佳。
所述的苯乙烯含量32%-60%,丙烯腈含量18%-28%,溶剂含量20%-30%。
所述的增韧橡胶在溶胶釜内搅拌3-8h,其中4-5h最佳。
所述的在第一平推流反应器的入口处加入引发剂和链转移剂;在第二平推流反应器的入口处加入链转移剂、第一反应釜入口物料和光泽改善剂;在第三平推流反应器的入口处加入链转移剂、硅油、第一反应釜入口物料和光泽改善剂;在第四平推流反应器入口处加入苯乙烯单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67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