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6632.3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0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宋杰;湛文琪;刘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42104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俞鸿<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430056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燃油加热器 蓄电池舱 进气管 温度调节系统 车载蓄电池 低温模式 抽风机 排气口 电热加热器 风门调节器 进气口连接 空气加热器 空气进气口 调节器 单独设置 低温启动 调节系统 高温模式 高温尾气 加热设备 控制风门 能源消耗 制造成本 出气口 旁通 加热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位于蓄电池舱内的蓄电池,蓄电池舱的进气口连接有进气管,蓄电池舱的出气口设有抽风机,进气管另一端设有空气进气口,进气管通过燃油加热器排气口旁通有燃油加热器,燃油加热器排气口设有风门调节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载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控制方法,包括常温模式、低温模式和高温模式。低温模式下利用燃油加热器的高温尾气给蓄电池进行加热,避免了单独设置空气加热器或者电热加热器等加热设备,节省了能源消耗以及制造成本,适用于低温启动;调节系统根据蓄电池舱的温度来控制风门调节器和抽风机,可以合理控制蓄电池的温度,保证蓄电池位于最佳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车载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环境温度对车载蓄电池的电容量、起动电流和使用寿命影响较大,其最佳工作温度在20℃~25℃。温度较低时蓄电池的电容量和起动电流均降低,影响起动机的转速和扭矩;蓄电池长期工作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均会急剧降低使用寿命。
为满足车辆在低温环境的下的使用需求,车辆多配备燃油加热器和大容量蓄电池。燃油加热器可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加热,降低发动机的起动阻力,其排气口废气温度可达450℃;而大容量蓄电池可满足车辆低温起动需求,但其体积和重量较大,若有蓄电池加热措施,可减少选配的蓄电池容量,现有蓄电池加热方案多采用增加空气加热器方式,不仅额外增加成本,而且浪费能源。
为减小蓄电池与发动机之间电路压降,车载蓄电池多布置在发动机舱内,距离发动机较近,夏季使用时,机舱内的高温环境严重影响蓄电池的散热,甚至产生热失控,导致蓄电池壳体变形,减少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节省能源、适合极低温冷启动的车载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包括蓄电池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舱的进气口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蓄电池舱的出气口设有抽风机,所述进气管另一端设有空气进气口,所述进气管通过燃油加热器排气口旁通有燃油加热器,所述燃油加热器排气口设有风门调节器。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讯连接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风门调节器和抽风机连通讯接。
进一步地,所述风门调节器包括燃油加热器风门和空气进气风门,所述燃油加热器风门与所述燃油加热器排气口转动配合,所述空气进气风门与所述进气管转动配合。
基于上述车载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载蓄电池温度调节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三种工作模式:
常温模式:控制器控制抽风机不启动,燃油加热器风门和空气进气风门均关闭;
低温模式:控制器控制抽风机启动,燃油加热器风门和空气进气风门均开启;
高温模式:控制器控制抽风机启动,燃油加热器风门关闭,空气进气风门开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节省能源、适合极低温冷启动。冬天利用燃油加热器的高温尾气给蓄电池进行加热,避免了单独设置空气加热器或者电热加热器等加热设备,节省了能源消耗以及制造成本,启动燃油加热器无需蓄电池提供电能,避免了极低温条件下蓄电池无法正常供电而无法提供高温废气;调节系统根据蓄电池舱的温度来控制风门调节器和抽风机,可以合理控制蓄电池的温度,保证蓄电池位于最佳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66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