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杨酸乙酯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91672.7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3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刘艳平;万安凤;郑春香;朱炳坤;孙维广;高建胜;张伟;王彬彬;谢洁娜;黄嘉鸿;陈永波;李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7/08 | 分类号: | C07C67/08;C07C67/54;C07C69/84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宋秀兰 |
地址: | 510288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杨酸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纯度高、符合药用的水杨酸乙酯的合成方法,包括利用硫酸催化合成水杨酸乙酯、产品清洗和产品纯化,合成过程中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高浓度的乙醇的同时收集乙醇和水的混合物,能够有效促进酯化反应正向进行,有利于提高反应收率;得到的水杨酸乙酯产品纯度高,未引入未知杂质,符合药用要求,从原料上保证质量,降低了产品临床使用时的未知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度高、符合药用的水杨酸乙酯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水杨酸乙酯是具有类似冬青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液体,见光或久置逐渐变成黄棕色。其可药用,用作日用香精的定香剂或用于食用香精;可以用作中间体,如用于水杨酰胺、乙酰水杨酸乙酯、硝基水杨酸乙酯;还可以用作溶剂,如用作硝基纤维素的溶剂等,是一类重要的酯类化合物。
能够催化水杨酸与乙醇反应生成水杨酸乙酯的催化剂主要有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催化剂、硫酸氢钠催化剂和浓硫酸催化剂。固体超强酸是指比100%的硫酸更强的酸,如利用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水杨酸和乙醇反应,收率可达89%(参见《精细石油化工》,1997(7):3);利用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水杨酸与乙醇反应,水杨酸乙酯的收率可达84.6%(参见《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27:37),但是利用该类固体超强酸催化反应时后处理较复杂,易引入其他杂质,得到的水杨酸乙酯用于临床使用时具有未知风险,且制备固体超强酸较费时,一般需要一个星期,且该固体超强酸的重复使用性也还待进一步探究,难以用于工业化生产。
对甲苯磺酸作为酸催化水杨酸和乙醇反应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专利申请201410632341公开了一种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水杨酸乙酯的方法,先将原料及催化剂加热搅拌一段时间,再在微波反应装置中冷流回流一段时间,最后转入蒸馏装置反应,酯的收率可达89%,但是利用该种方法制备时需要的装置繁多,后处理过程复杂,对甲苯磺酸较难除去,得到的水杨酸乙酯药用有潜在的风险。
硫酸氢钠催化剂催化时性能稳定,不溶于有机物,易溶于水,催化活性好,产率可达70-80%(参见《工业催化》,2006,14(5),42-44),但是其即使在加压条件下的收率也并不高,达不到工业反应需求。
硫酸催化合成水杨酸乙酯是常见的方法,在硫酸催化条件下,水杨酸与乙醇经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水杨酸乙酯,该常规方法合成水杨酸乙酯时得到的产品收率低,易造成原料浪费。
然而利用硫酸催化相对固体超强酸和对甲苯磺酸等方法,方法简便易操作,所使用的设备简单,反应的后处理相对简单,产物更容易提纯。水杨酸乙酯的纯度高,其直接或间接作为药物使用时的风险更低,且合成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越少,越利于降低其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能够合成符合药用要求、收率高且质量优的水杨酸乙酯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结合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杨酸乙酯的合成方法,本发明的水杨酸乙酯合成方法克服了常规硫酸催化反应收率低的问题,合成的水杨酸乙酯质量优,符合药用要求。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杨酸乙酯的合成方法,向乙醇和水杨酸的酯化反应中,边加入高浓度乙醇,边蒸馏回收乙醇和水的溶液,其中,所述高浓度乙醇为浓度为90%以上的乙醇。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温度控制在100-120℃。
优选地,从反应装置的底部加入高浓度乙醇。
优选地,所述高浓度乙醇、硫酸和水杨酸的初始投料质量比为5-40:1-5:30-50。
优选地,所述高浓度乙醇的加入速度为0.0574-0.325L/h/kg水杨酸。
优选地,将所述反应的温度升至100-120℃时开始加入高浓度乙醇;此时,控制乙醇的回收比例为10-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16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